广播剧
春山
整理改编自小说《春山:王维的盛唐与寂灭》,何大草,北京联合出版公司,2020
主角:旁白(54%),王维(22%),裴迪(14%),方丈(4%)
配角:书童,陈右丞,祖六,老厨子,哥舒翰,大户,武师,钱起,夫人,皇帝,客商甲乙,放羊娃甲乙,瓜农 (所有共计6%)
注:括号内为台词比例,全文42千字
年表
公元七〇一年 王维、李白出生。
公元七一二年 杜甫出生。
是年后 开启“开元——天宝”四十余年之盛世。
公元七五五年 安史之乱爆发,盛世破灭。
公元七五六年 杨贵妃被缢死于马嵬坡。
公元七六一年 王维病逝于辋川,享年六十一岁。
公元七六二年 唐玄宗病逝于长安,享年七十八岁。李白病逝于当涂,享年六十二岁。
公元七七〇年 杜甫病逝于耒阳舟中,享年五十九岁。
第一章 去访吕逸人
途中小坐
能看见长安城的东南角了。他们下来歇会儿。王维下马车,裴迪下马。
路边刚好有一棵松。如果从终南山望过来,正好写成:
山下孤烟远村,
天边独树高原。
然而还没有孤烟。早饭才过一个时辰,太阳亮堂刺眼。农人都在田里春耕。有几声鸟叫,到处都安静得很。
松树投下一朵影子。王维坐在影中,裴迪坐在影外,中间摆了些吃的、喝的。裴迪怀里抱了只猧儿,长一尺,尖嘴、细白毛,是高昌传来的小白狗。
王维喝水,裴迪喝酒。几步外,车夫在刷洗马鬃。
王维:你咋喝那么少?
裴迪:过会儿要见吕逸人,醉了不好。
王维:我还是喜欢你喝醉的样子,高蹈狂歌……那时候,你还是个少年。
裴迪:那时候,你是该做父亲的年龄了,可你却不像。如今是做祖父的年龄了……可惜,你没做过父亲,也就做不成祖父了。
王维:……
裴迪:你的诗文,我快要整理完毕了……写了一辈子,实在不算少,但也没我想象的多。刚才坐在马背上打盹,我还在想,你是从未写过父亲呢?还是我没看到?
王维:我不记得他了。他死,我四五岁。
裴迪:思念也是可以写的罢?
王维:思念……莫过于用心思念了。
裴迪:你是应该有一个儿子的。
裴迪挤挤眼,挤出一个怪笑。
王维:(漠然一笑,算是回应)我妻子,她死了嘛。
裴迪:那年你是三十岁,还可以再娶啊。
王维:我怕我随时都会死,儿子又成了我。
裴迪:设想过没有,如果你父亲还活着,他今天会是什么样子呢?
王维:你应该想想,如果我父亲还活着,我会是什么样子呢?
裴迪:嚯!有意思。说说看,父亲健在的王右丞该是什么样子呢?
一只鸟嗖地飞过去。快得只剩下声音、强光,却没有鸟的影子。
王维:走罢,时辰不早了。
裴迪跨上了马。
裴迪:(嘿嘿笑了)我替你整理的文稿,今后会叫作《王右丞文集》罢?
王维:按常例,是这么叫的。
裴迪:右丞?屁大的官……咋配得上那些诗!
王维:看看,你还是喝醉了。
这是唐肃宗上元二年的二月,西历七六一年,王维虚龄六十一岁。白猧儿汪汪叫了几声。半年后,王维给裴迪写了一首诗。
《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》
寒山转苍翠,秋水日潺湲。
倚杖柴门外,临风听暮蝉。
渡头馀落日,墟里上孤烟。
复值接舆醉,狂歌五柳前。
东市
吕逸人住城东新昌里。从延兴门入城,右手是青龙寺。穿寺而过,出了后门,抬眼就能看见吕家的两棵大松树。
然而,王维却弃延兴门,选了春明门。这就要向北多走会儿:隔着城墙,刚好迈过四个坊。
王维:顺路看看东市罢,难得天气好。
裴迪:看就看罢。不过,不是顺路,是绕路。
王维:……
裴迪:我晓得你想说什么。
王维:什么?
裴迪:不是顺路,但是顺道。
王维:(笑笑,摇头)不是。
东市又叫柳市,挤满了商铺和酒肆。安史之乱已经七年,战争还没有结束,长安城却已喘过气来,再度热闹了。红发绿眼的胡姬,抱了琵琶、酒罐子,在人群中乱窜。户户门前都有一棵粗挺的柳树,拴着披鞍的马、驴,它们毛色纯亮,闲闲地嚼着麦草或是苜蓿。
八百棵柳树发出嫩芽的味道,吸入鼻子,是好闻的。
然而,街角的一家老酒馆,新拆了,留下鲜明的废墟和杂草。王维指给裴迪看。
王维:可惜啥也没有了……我就是在这儿把你捡到的。
裴迪:(不耐烦)啥也记不得了,十九年了,何况我醉得快死了……这些老话,说了多少遍了呢?
王维:那个秋天,一直在下雨。
裴迪:雨,我也不记得了,只记得李白应诏进了长安。每座酒楼都有他的影子,我跑遍每座酒楼去找他,还是没找到。我想做一个诗人。
王维:长安城里诗人多了,你就只知道他一个。
裴迪:醋意还没消完啊?说白了,我不是想要做诗人,是想成为他。
王维:……
裴迪:我没有找到他,我先做了酒中仙。
王维:你醉了两天两夜才醒过来。
裴迪:你家里样样都好,就是缺一样——酒。
王维:我跟他,不是一路人。
裴迪:那时候,人们常议论,你和他,谁的诗写得更好些。
王维:这个议论,今天也还没有完。你觉得呢?
裴迪:我说他好,你不高兴。我说你好,又违心了。
王维:还是他好,是不是?
裴迪:也不是。他是狂歌,你是自言自语。
王维:……
裴迪:他和你同年生,同享诗名,却至今没有见上一面,想想,还是有点遗憾罢。
王维:遗憾什么?见了面才遗憾。
裴迪:遗憾什么呢?
王维:(把话岔开)走罢,别错过了吕逸人。
吕家门前
东昌里在柳市的南头,宅院一间挨着一间,粗粗一看,都差不多。不过,吕宅却是一眼挑得出来的:两扇门关着,大门上还有一扇小门,也是关着的。
裴迪敲敲门,门不应。又拍门,依然不应。
裴迪:(扯开嗓子喊)喂!
王维:别闹了。
院内传出哗哗的水声。一条明渠贯穿了新昌里,穿家过户地流淌着。两人站在门口,安静地听了一会儿。
王维:多好听的声音啊……是终南山的雪水。
裴迪:又来了……跟终南山有×关系。
王维脸红了一下,想说什么,小门却吱呀开了。探出一个书童的圆脑袋。
书童:主人出去了,刚刚小半盏茶工夫不到。
裴迪:(哼了一声)去哪儿了呢?
书童:东市。
裴迪:东市?
书童:又叫柳市。
裴迪:柳市!(烦躁起来)他不是成天关门写书么?
书童:(老气横秋地笑了笑)就是打摆子,也得歇口气是不是?
书童他把头缩回去,小门吱呀关上了。王维拍拍裴迪的背,把他的火气拍下去。
他们退到街对面。从这儿看过去,吕家引人注目的不是院门,而是蹿出院墙的两棵松。好高的松,直指青天,衬上远远的终南山,它俩仿佛还在不停地长高。然而,其实很老了,树皮坚硬、虬结,有龙鳞般的威仪。可以想见,树下的主人,有着如何的风逸。
裴迪:可惜错过了。
王维:可惜什么,(笑了一笑)错过了好些。
裴迪:他真的坐在那儿,写了一辈子?
王维:快一辈子了……不是还没死嘛,就像我。
裴迪:写些什么呢?
王维:替圣贤作注释,替注释作注疏……挑点缺漏,改几个错别字,再解释几句话。
裴迪:能传之后世么?
王维:自然是不能。老夫子学问,也就是老好人学问……世上最不缺的就数这个了。
裴迪:李白说‘我志在删述’,你却说他是能够一直流传的。
王维:李白是装傻,吕逸人是真傻。
裴迪:吕逸人傻?
王维:是傻,也许也不是很傻,有时候心里是明白的,却也不自己去点透。
裴迪:真傻,骨子里也还是装傻,是不是?那又何苦呢?
王维:哄哄自己罢,求个心安。
裴迪:岂不是白忙活一辈子?你也没劝劝他。
王维摇头,又点头,笑眯眯拈着一小茎胡子。
王维:我们回去罢。
回去的路上王维作了一首诗。
《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》
桃源一向绝风尘,柳市南头访隐沦。
到门不敢题凡鸟,看竹何须问主人。
城上青山如屋里,东家流水入西邻。
闭户著书多岁月,种松皆老作龙鳞。
陈右丞来访
他们在长安城住下来,没有急于回辋川。
王维五十五岁时,在门下省做给事中,五品,官不算大,但身处中枢,是个要职。不过,给事中有一大堆,不缺他一个。他清瘦、体弱,常在半赋闲,一年倒有六七个月都住在辋川别墅里。安禄山造反时,他恰好在署中轮值。皇帝裹着杨贵妃跑了,他慢了几步,被抓了起来。安禄山不识字,却很赏识王维的诗,就逼他又做了伪给事中。
五十七岁,唐军收复长安,王维因为任伪职,又被抓了起来,等着砍头或流放。后来,皇帝把他赦免了,仍做给事中。原因呢,还是他的诗:很大的诗名和一首恰到好处的诗。
去年,六十岁初夏,他转为尚书右丞,正四品下,升了一级,却更无须做多少事情了。他在辋川新开了三亩田,预计种两亩麦子、一亩黑豆,用来酿酒。他茹素,但客人要喝酒,而裴迪以酒解渴,酒是不厌多的。又修葺了母亲坟地,洗碑、剪草,还用手杖在坟边画了一个圈,告诉裴迪:
王维:我死了,就葬在这儿。
裴迪:(笑)你咋会死?活成山精了。
他倒活不成山精。住在长安城,夜晚听到刮大风,就担心山里的豆棚是不是吹翻了。在山里住久了,又想回城看一看,譬如,去跟吕逸人喝杯茶。
吕逸人不在,这也没什么。
王维城里的住宅颇有几处,陆续捐给了寺庙做庙产,只留了个最小的。说小,也有前庭后院,桂树、波斯菊,石缸里养着莲和鱼。会客也是合适的。
明晨,裴迪刨了几口早饭,就出门会朋友,去新丰市一带放鹰、打猎。
照例又有客人来访。是从前的尚书右丞,陈右丞七十好几了,颤巍巍的,一手拄杖,一手被孙儿搀着。王维请客人喝茶,自己喝水、清谈。
自然会谈到王维的诗。陈右丞说起三年前他那首《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》。
陈右丞:
绛帻鸡人送晓筹,尚衣方进翠云裘。
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。
日色才临仙掌动,香烟欲傍衮龙浮。
朝罢须裁五色诏,佩声归向凤池头。
陈右丞(称赞):多少人写早朝,都没有这么尊严、华贵,这才配得上盛唐啊。
王维:惭愧,贾舍人这首早朝诗,岑参、杜甫也是和了的啊。比如杜甫这句很妙:宫殿风微燕雀高。
陈右丞:(呵呵笑,像是呛了水。)九天阊阖、万国衣冠,他看不见,偏只听见麻雀叫……就这两个字,见出一辈子的穷人命。
王维:(笑笑,不附和,也无异议。)
应陈右丞的请求,王维为他画了一幅小画。画在蜀锦上,少有的用了秾丽斑斓的色彩。这让陈右丞相当惊喜。画成之后,他却又有了些疑惑:王维画的,是一条鱼的尾巴。
这是什么意思呢?陈右丞想问,但终于没有问。他知道,王维不喜欢穷根究底,即便回答了,答案也不在其中。
无梁殿
陈右丞走后,王维觉得累。其实没说几句,却像说了很多话。也只画了幅小品,却又像画了满墙壁的山水图。
他坐到屋檐下。阳光亮堂,有力地落到地上,砰砰有声;屋檐下黑得像夜晚。他把脚伸进阳光,翻来覆去晒得滚烫。热流逆行,顺着腿脚涌上来,心坎也暖和多了。但额头还是冷的,有汗渗出来,也是冷的。
他想起陈右丞的孙儿,那个白胖少年,鼻梁是扁的,两眼隔得很开,带点蠢相……不过,倒也是很孝顺的。承欢膝下,就该是这样罢。然而,如果是真蠢,说些蠢话,“欢”又何从说起呢?
十九年前,在酒馆捡到裴迪时,他醉后的样子是值得记住一辈子的:身子是瘦长的,四肢也像长臂猿一样,又长、又软;蜷在胡床上,明明醉了,嘴角还在微笑;酡红的脸,比女人的还要柔腻。然而,他手里还握着一根马鞭。
王维后来送了裴迪好多根马鞭。他喜欢看他扬鞭走马的姿势。他总是看不够。曾想画下来,但没画好,悄悄投进炉子烧掉了。
天黑尽了。王维吃过晚饭一个时辰,裴迪才回来。
王维:狩猎还算尽兴罢?
裴迪:(哼哼冷笑两声)獐子、狍子、黄羊,一个没有。野兔是有几只,都瘦得像老鼠……老鼠呢,没饿死的都跑了。
王维:(笑)也不尽然,官仓鼠还是很肥的。
裴迪:(笑)这个话,不像是王摩诘说的。
王维:哦,那王摩诘该说什么话,才像是王维说的呢?
裴迪:太绕口了……换个话说罢。
王维:是啊,说白话,舌头最不累。
裴迪:又来了!这是白话么?
王维:呵呵……你说、你说。
裴迪:今天一起打猎的,有个胡相爷的小儿子。他说他爹读了你写的《酬张少府》,十分欢喜,很想请你也写一个《酬胡相》之类的。
王维:酬……凑热闹啊,他。酬张少府那首诗啊……
裴迪:对。
《酬张少府》
晚年唯好静,万事不关心。
自顾无长策,空知返旧林。
松风吹解带,山月照弹琴。
君问穷通理,渔歌入浦深。
王维:这首诗名为《酬张少府》,其实通篇说我自己,老了嘛,就回到山林去过活。倘问我这到底藏了啥深意,我哪答得出来呢?只有唱着渔歌去捕鱼……而其实,我不吃鱼,连鱼汤都不喝。
裴迪:它的好,也正在这儿,应酬诗而不像应酬诗,所以能够传下去。
王维:我能够传下去的诗,不止这一首罢?
裴迪:可《酬张少府》只有这一首。传下去的除了诗,还有张少府。
王维:(默然,叹口气。)‘张少府’是虚名,‘王摩诘’‘维摩诘’也都是虚名啊。
裴迪:(轻轻哼了声。)虚名未必就虚罢。一块玉标为和田玉还是蓝田玉,卖的价钱就不同。
王维:是好玉,也拿给你糟蹋了,比喻打得这么俗。
裴迪:因为俗,所以实。高僧说法不就虚虚实实么?
王维:……
裴迪:写不写?胡相爷的公子说,重重酬谢。
王维:写罢。
王维没有写诗。他画了一幅画,比赠陈右丞的鱼尾略大些。
他画了一棵大树。树下一个老僧,合十向树而拜。
树杪有两只白鸟,神情悄然、萧闲。
自然又题了两行字,不是酬胡相爷,是请胡相爷赏玩之类的。裴迪歪着头念了念,没念全,字迹潦草而颇有情趣,但不好认。
裴迪:你把画送进相府去,酬谢是断不可少的,但是你不接,只说,‘兴唐寺的无梁殿快塌了,请相爷买棵上好的老楠木,把它撑一撑。’
王维:×!撑了这根木头,还配叫无梁殿?
裴迪:‘无梁殿’也只是个虚名罢,想拿虚名把庙子压垮么?
王维:……
王维的母亲虔信于佛,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多年。大照禅师的圆寂处,就在兴唐寺的无梁殿:他坐在蒲团上,含着笑走了。
第二章 回到辋川
孟城口
长安到蓝田,八十里。从蓝田到辋川,乘船走辋水峡谷,又三十里。
蓝田的县尉钱起也是个诗人,以两句“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”闻名。他对王维是很谦恭的。不过,王维经过县城,图清静,很少去找他。
回到辋川别墅,已经二月末了。
孟城口外,另有一条路往东,通向崔氏庄园,主人崔兴宗是王维亡妻的弟弟。不过,好多年没什么往来了。王维搬新家到孟城口这里住,也不过是几年前的事。
《孟城坳》
新家孟城口,古木余衰柳。
来者复为谁?空悲昔人有。
入了孟城口,就看见两行古柳已发了细叶。谷里的水激起风,柳丝在飘动。
裴迪:这两句诗如何,贺知章的名句‘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’?
王维:嗯,是个妙喻。
裴迪:也还像一幅画。
王维:嗯,是罢。
裴迪:你好像在敷衍?你的诗,不也很有画意么?
王维:诗中有画,不算啥。诗中有诗,才是好诗。你刚才念的不过眼前之物。
裴迪:至少是个妙喻,你说的。
王维:妙喻不如笨喻。
裴迪:(不服气)举个例子?
王维想了想,竟没有想起,就改了话。
王维:笨喻不如不喻。我的《辋川集》二十首,就没一个比喻嘛。
裴迪:咋没比喻?我读着,倒句句是比喻。
王维:(笑笑)我不反驳你。
穿过柳树林,再走几箭地,就是别墅了。别墅从前的主人是宋之问。
宋之问的诗很有名,他的《灵隐寺》里有两句:“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飘。”王维初读时颇为佩服,为其瑰丽姿媚、神思飞扬。继而再读,却读出一点俗味来,叹其瑰丽、飞扬过了些。宋之问二十岁中进士,放榜那天清晨,喜鹊在屋檐上叫个不停。则天女皇爱才,对他恩宠备至,他也就恃宠而骄,很做了些无法无天的事情。五十四岁,宋之问被流放到岭南。有天午睡醒来,看见一只小蜘蛛从屋梁垂下,他扬手就把它拍死了。仆人叹息说:“可惜了,是只喜蜘蛛。”他听了,悲喜莫名。傍晚,长安的黄衫使者到了,捧给他一口皇帝赐的锦缎箱。箱里是丈二白绫。他就含了两泡泪,用白绫把自己吊死了。这是玄宗先天元年的事,王维当时只有十二岁。他听到传闻后,不觉可惜,也不茫然,只是久久看见有一根蛛丝闪闪发亮,在眼前飘了又飘。
二十岁时,王维也中了进士,做了官。皇帝很喜欢他的诗。但他的仕途并不显达,多年来在长安和终南山之间屡隐屡出。四十岁时,因为崔兴宗的绍介,他接手了宋之问的这座别墅。说是别墅,已是古木衰柳,相当荒秽了。翻修用去了一年,主要是加固房梁,铺了新瓦,清除灰尘杂物、繁枝乱草。再过了一年,即天宝元年,那是盛唐中的顶盛,长安城天天都是春天。
而对于开元——天宝盛世,王维今天兹兹念念的只有一件事:把少年裴迪捡回了家。
裴迪:你为啥不喜欢李白呢?
王维:嗯……是不很喜欢他的诗。
裴迪:天下人都喜欢的,我也喜欢。
王维:是不喜欢他好用大词。
裴迪:‘从今亿万岁,天宝纪春秋。’这词大不大?忘了罢?你写的。
王维脸红了,还是笑。他喜欢裴迪这么跟他说话。
那两句诗的确是他天宝元年写下的,题为《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》。天宝的年号一共用了十五载。
《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》
万乘亲斋祭,千官喜豫游。
奉迎从上苑,祓禊向中流。
草树连容卫,山河对冕旒。
画旗摇浦溆,春服满汀洲。
仙籞龙媒下,神皋凤跸留。
从今亿万岁,天宝纪春秋。
种树
三年前,王维免罪复官后,把别墅施给了后山寺。
后山寺自然就在后山,小庙,信步可到。老方丈加师弟、徒弟,也就五六个和尚,老的老,哑的哑,三餐稀粥,守着穷日子过。得了这么一座别墅,老方丈倒也看不出大喜,而且相当不急。他谢了王维的施舍,却又转托王维看管庙产,直到往生。
王维曾想写块“后山寺”的匾悬于别墅大门,想想又算了,这儿明明是前山嘛。
老方丈捎来口信。
老方丈:寺里的槐花开了,空了请来看看。
王维拄杖,裴迪携着他,午后走到后山寺。
寺是相当老了,石阶、院墙、门……都开了裂,但相当干净,颇像老方丈的袈裟,补丁摞补丁,却没有污渍、汗垢。
三棵古槐,一棵在院中,两棵在院后。白花开得粉嘟嘟的,压满了树梢。蜂群嗡嗡响,像刮风。
裴迪:今年槐花蜜一定好吃。
王维盯了他一眼。老方丈倒是不喜不愠。
老方丈:蜂蜜好,自然是有人吃,有人不吃。
佛堂屏风上,抄着王维的诗:
《寄崇梵僧》
崇梵僧,崇梵僧,秋归覆釜春不还。
落花啼鸟纷纷乱,涧户山窗寂寂闲。
峡里谁知有人事,郡中遥望空云山。
王维:这是我二十几岁的旧诗了……何必呢?
老方丈:诗无新旧,好便是好。
裴迪:(笑)好在哪儿呢?
老方丈:写眼前之物,不玄。
裴迪:(又笑)王施主论诗,最看不上写眼前之物了。
王维红了红脸。
老方丈:物和物也很不同罢,譬如菩提和蟑螂……你说呢,王施主?
王维:何不抄一首寒山的诗呢?他是诗僧,合适些。
老方丈:寒山诗冷,伤脾胃。
王维:我的诗也冷啊。
老方丈:你的诗倒不冷,是不热。
王维:(叹了口气)就算这样,也不必抄一首写崇梵寺的诗嘛。
老方丈:万僧归一佛,天下的寺,也莫不是一个崇梵寺。
王维:那这儿为啥还叫后山寺?
老方丈:寺以后山为名,也就等于是无名。
王维摇头,看了看裴迪。
裴迪不耐烦,踱到院中,一拳打在槐身上!树枝一阵乱摇,蜂群慌了,纷纷闪开。
老方丈:裴施主好气力,这一拳开碑裂石。
裴迪:还开碑裂石?它还好好的啊。
老方丈:(笑)因为树不是石头啊。
回到别墅,王维一直默默无语。
裴迪:你怎么了?
王维:我要种树。
树栽在他母亲的墓边。三棵银杏树苗是从附近农家移植的,有膝盖深,枝上冒了芽,但还没有绽开。
裴迪:银杏不好,动作慢。
王维:老得也慢,这点倒是好。
裴迪:你想不老么?明明是老都老了。
王维:……
裴迪:你想不朽么?还不如陶渊明种豆,写两句‘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’,至今有人还诵读,他也就不朽了。
王维:……
裴迪:种树比起种豆,俗了些。
王维:(停顿一会儿)是俗了些。 生下来,母亲给我取名字,追慕的就不是佛陀,是维摩诘。居士嘛,开始就多了些俗气。
裴迪:陶渊明连居士都不是,他比你还俗气些?
王维:他倒是不俗。他一辈子吃的亏,就在不俗上。
裴迪:这又怎么讲?
王维:噢……
王维在风中打了个长嗝,从树苗旁撑起来,拍拍手上的泥。
王维:改天再说罢。
背影
雨落了一夜,又刮风。王维用过早饭,裴迪还在睡觉。
屋顶上,铺了一层去年的旧叶子。午饭的时候,裴迪起来了,两顿饭合成了一顿吃。
裴迪:睡晚了,一直在读你的东西。
王维:我的东西?那些东西你都读过嘛。
裴迪:不是你的,是那些人的东西……他们写给你的信,几百封呢。
王维:有意思么?
裴迪:太有意思了。感谢你的、奉承你的,还有挖苦你的……哈哈,就像人人拿了面照妖镜,没一处没把你照到。
王维:打算怎么处理它们呢?
裴迪:我还想顺藤摸瓜,找到你回复他们的信件,编成一个别集,做你全集的垫底。这个可能是后世之人最有兴趣读到的。
王维:……
裴迪:你对传之后世没把握?不会罢。
王维:……
裴迪酒饭饱足,照例出门溜达去了。而王维这会儿该在佛堂念念经,打会儿盹。
但今天例外。裴迪一出柴门,他就去把几百封来信卷了起来,径直去了厨房。锅里正炖着山菌、滩枣、陈年的竹笋,灶火红通通的。他把信全塞进了灶膛。
火焰旺一旺、暗一暗,王维的脸也随着亮一下、黑一下。
裴迪回来,信已成灰。他气得差点把佛堂给砸了。他从灶膛中捞起一把灰烬。
裴迪:你这种人还信佛!比焚尸灭迹还可恶。 看你做了什么?
王维:(喃喃说)我在找舍利。
裴迪:你是个疯子。秦始皇为啥招人恨?
王维:烧书。
裴迪:他为啥要烧书?因为他是个疯子,和你一个样。
王维:他不疯。他只是有些事情,不想让后来的人知道。
裴迪:……
裴迪一脚把蒲团踢到了门外。
晚上,王维喝汤,裴迪喝酒。汤熬了一天,色泽是很厚了,拿勺子舀一舀,还是清汤。酒是老酒,王维老家送来的二十年汾。
王维:二十年前,三月,我从岭南回长安,过五岭时,满山的梅树都开了花。我从没见过那么多梅花,香得像酒,马都走得昏昏沉沉了,一路梅花还看不到尽头。
裴迪:(哼了哼)你想说什么?
王维:我是说,这么久远了,一路上的事,啥也记不起来了。倒是睡不着,就看见几人几骑,小如芥豆,在梅花道中起起伏伏……
裴迪:那几颗芥豆也会消失的,快了、快了。
王维:那倒不会的。
裴迪:为什么?
王维:因为小,看不清。人总想看清楚,就一直看下去……这就是执念罢。
裴迪喝完一碗酒,又倒上了一碗。
裴迪:岂有此理。你有什么执念?笑话。清汤寡水过日子,件件都能放得下。
王维不理会他的嘲弄,只喃喃说自己的事。
王维:我几岁,父亲就死了。曾经凭记忆给他画过画,母亲说不像他。母亲去世前两个月……那时候,她已经守寡四十多年了。我陪她去兴唐寺,她走到释迦牟尼讲经的壁画前,指着一个人,很肯定地说‘这是你父亲’。我吃了一惊。这庙子,母亲和我来过很多回,这幅壁画也是十分熟悉的,可她还是头一回这么说。她手指的其实是一个背影——一个聆听佛法的男子。
裴迪:你相信他就是你父亲么?
王维:我只想看清他的脸。
裴迪:看清了么?
王维:后来,我一个人又去了几次。有一次,明知不可能,我还是转到了墙的背面去……
裴迪:你看到的还是墙。
王维:我看到的,是执念。
裴迪:可你从没有写过他。
王维:可见……我的执念有好深。
裴迪把一碗酒又喝干了。王维把汤碗举了举,又放了回去。
白石滩
两个人信步走到白石滩。
裴迪:你的《辋川集》二十首,数《金屑泉》最土气,《白石滩》最清明,像一首好诗……
《白石滩》
清浅白石滩,绿蒲向堪把。
家住水东西,浣纱明月下。
裴迪:然而,哪有那么好?也就是一片白石头,而且也从没村姑在月下浣过纱,老农牵牛喝水倒是早晚都有的。
王维:诗嘛。
裴迪:我想把《金屑泉》从《辋川集》中删了。
王维:还是留着好。土、俗、村气,不是不能雅,是因为有深情。
《金屑泉》
日饮金屑泉,少当千馀岁。
翠凤翊文螭,羽节朝玉帝。
裴迪:没有读出来。每天喝一口金屑泉,可以年轻一千岁,然后就飘飘成仙,去天上见玉皇——深情在哪儿呢?
王维:可以一直飘……
一个笑话
河边有小片松软的草地。裴迪搬来块大石头,铺上自己的外衣,让王维坐上去。自己则坐在一段倒下的树身上。
裴迪:给你编完文集,再写篇长点的跋,我就要走了。
王维:……
裴迪:我总归是要走的……自然,也还会回来,那时候,你一定又写了不少诗文了,我接着替你编进去。
王维:……
裴迪:有朋友邀我去成都,说可以试试,在那儿给我谋个事做。不过,也只说说,还没十分把握。
王维:(停顿了一会儿)很远啊。 蜀地,那是剑门关以内,李白的老家了。一想他的《蜀道难》,脑袋就要痛,何苦呢?
裴迪:《蜀道难》就是我想去看看的理由。再说,杜甫也在那儿。
王维:杜甫是逃难。你像个逃难的样子么?长安、辋川,都不缺你的床、饭桌子,还有酒坛子。
裴迪:我不年轻了,我还想走得远一些。
王维:接舆老了,也还可以狂歌啊,呵呵。
裴迪:你想说的不是狂歌,是轻狂罢?
王维:(停顿,默然,不答话。)
裴迪:你从前说过,狂人不说自己狂,说自己狂的都是佯狂。李白写过‘我本楚狂人,凤歌笑孔丘’。杜甫那么瘦巴巴的,寄食于人,前些时候在成都,还写了首《狂夫》,说自己‘自笑狂夫老更狂’。你以为如何呢?
王维:我十六岁写《洛阳女儿行》,有一句‘狂夫富贵在青春’。今天,我六十一岁了,也还是这么看。一个人穷愁半辈子,何曾狂过?到老了却来嚷嚷几句狂话,终究是可叹的。
《洛阳女儿行》
洛阳女儿对门居,才可颜容十五余。
良人玉勒乘骢马,侍女金盘脍鲤鱼。
画阁朱楼尽相望,红桃绿柳垂檐向。
罗帷送上七香车,宝扇迎归九华帐。
狂夫富贵在青春,意气骄奢剧季伦。
自怜碧玉亲教舞,不惜珊瑚持与人。
春窗曙灭九微火,九微片片飞花琐。
戏罢曾无理曲时,妆成祗是熏香坐。
城中相识尽繁华,日夜经过赵李家。
谁怜越女颜如玉,贫贱江头自浣纱。
裴迪:你刚才还说,接舆虽老,仍可狂歌。
王维:接舆自小就狂,老了狂心不改,是童心宛在,也算个赤子罢。杜甫跟他一比,不免就可……笑了。
裴迪:可笑么?我倒觉得鼻子酸。他定是大醉之后写下的,借酒而狂。
王维:而且是村酒。
裴迪:他的酒,自然没你家的好。他的诗,却不比你写得差。
王维想说什么,身子突然晃了晃。
裴迪:怎么了?
王维:(反问)你坐得舒服么?
裴迪:还好啊。你呢?
王维站起身。他坐的石头已陷入湿地半截了。
第三章 春山
夜饮
裴迪晚饭时喝了二十年汾。入睡前,他照例还会再喝一回。
但王维今晚把他的酒断了。
裴迪:就为我说了杜甫的诗好?也是个小气的人,还学佛。
王维:小气的人多了。宰予在课堂上打瞌睡,孔夫子也会骂他。何况我学佛不成,只是个居士。
裴迪:难怪……
王维:什么?
裴迪:李白的诗,气宇比你大。杜甫的诗,镌刻比你深。
王维听了,反倒舒口气,笑笑。山风拍打窗户,春夜还是冷飕飕的,屋里地坑里,燃着堆劈木。他拈出一根,凑过去嗅了嗅。这是辋川的老松柴,颇有松脂的余味。他说:
王维:说大,没有比海更大的,可有哪首写海的诗是好诗?说深,没有比十八层地狱更深、更黑的,可谁的诗写地狱把生死写得透彻了?
裴迪:分明是狡辩……离题万里,指东说西。
王维:狡辩也罢……可这正是我想说的话。
王维靠近火塘,闭了眼假寐。裴迪把他摇醒了,递给他一张纸。纸上是裴迪新写的诗。
王维:写得好快。
裴迪:快么?都快夜深了,吟了一两个时辰罢。
王维:苦吟。
裴迪:就这两个字?
王维:有点杜甫的意思了。
裴迪:说我好还是挖苦我?
王维:你的好,还没有到杜甫,你的苦,倒是比他还重了些。苦吟成诗,有点像巫峡秋江的猿鸣,早晚都是愁……诗,让人滴泪容易,不滴泪才难。
裴迪:依你说,诗不是诗,是白话了。
王维:说白话是真难,白而简、淡。
裴迪:那还要佳句做什么?杜甫说‘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’,这个,我服。
裴迪突然瞪着他,目光灼灼。
王维:(笑)这个岂不是苦死了。
裴迪:倘能写出上品的诗,苦死也不遗憾罢。
王维:上品的诗,没一句是佳句,合起来却是首佳诗。何苦苦死?
裴迪:(突然哈哈大笑。)
王维:你笑什么?
裴迪:你好久没像这么说话了。
王维:(喃喃地,见出疲惫和颓然)是好久……。
裴迪:你修禅一辈子,还是没把两颗心放平。
王维:两颗心?
裴迪:一颗苍老心,不争。一颗童心,必争。
王维:(默了默,哈哈大笑!笑声尖细、苍哑。)
裴迪:笑什么?
王维:笑而已。喝酒、喝酒罢。喏,那扇门后,还藏了坛三十年汾。
雪
他俩在山鸡的叫声中醒来。
辋川谷中正飘今年好大一场春雪。王维头一回这么清晰听到雪花的声音,宛如万千的春蚕在啃桑叶。他坐起来,抱着一罐热水,焐着手,嘴里喃喃念着些话。
裴迪蹬上树皮靴,牵着猧儿,推门踏雪去了。
吃午饭了,雪还在纷纷扬扬。裴迪回来了。
裴迪:诗呢?
王维:写好了。
裴迪:写得好不好?
王维:(叹了口气)是一首好诗。(停顿)欸,再等等。我想再等一会儿罢。
午后,雪停了,山中一片白、一片静。王维立在窗前,呆呆看了很久。那首诗,他投进了火盆。他画了一幅尺寸很大的画,画到掌灯,兴尽而墨尽。他把那首烧毁的诗画进了这幅画:《江山雪霁图》。
裴迪:可不可以把这幅画也烧了,再把它写进一首诗?
王维:可以的。不过,要等一个机会……我们都等不到了,你没有耐性。
裴迪:可你有耐性啊。
王维:我有耐性,可我没有时间了。
化雪
后半夜开始化雪了。化雪比下雪更冷些,王维被冻醒,听到屋檐、树枝上的融雪滴滴答答。地坑里的火已经熄了很久,没柴了。老厨子昨晚为裴迪宰鸡熬汤,把自己的指头剁了一小节……他平日灰衣、佝偻、低眉、少言,就像个不停动着的影子。现在,这个影子不动了,整个庄园也就停滞了。到处都是冰冷的。
王维喊裴迪去劈柴、点燃火塘,再烧一锅滚烫的水。
但裴迪没应他,只是把被子裹得更紧些,身子蜷起来,睡得更深了。睡前他一直在喝酒,还在宿醉中。
王维实在是冷。他拍拍裴迪的肩,又拍他的头。
裴迪咕哝着,把王维的手挡开了,还发出酣甜的呼噜声。
月光越过雪地,进了窗,泉水一样落在裴迪石刻般的脸上,蓝幽幽的。他不年轻了,但头发还是蜷曲像朵朵松枝,眼线弯曲,睫毛又长又密……王维哆嗦了一下。
他写过两句诗: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
有人叹息,分明是平常之景,你写来咋就有骇人心魄的意味呢?
王维心里说,我面对的岂是平常之景啊。
他滴了两颗蓝莹莹的泪,砸在裴迪的脸上。
青春
天亮了,树林和路上还飘着冷雾。地上的积雪,化为水线,向四边流淌。脚踩上去,渍渍地响。
王维、裴迪去小镇上买些油盐酱醋。
裴迪肩上挂着褡裢,走在前边。王维拄杖跟着,有些气喘。
路边有棵苍老的孤松,很粗,但弯着树身。裴迪站下,等王维跟上来。
裴迪:你过去靠着树子,画幅画下来,就很像陶渊明了。
王维喘口气,正要一笑,树上窸窣响,突然跳下一个人来!
两人吓得同时退了退。
是个少年。他披头、光脚,衣服也很破旧、单薄,脸冻得红红的,两颗眼珠黑得刺目,满是疑惑,却不惊慌。
裴迪:(大喝)干啥呢?
少年一手握着砍柴刀,一手抓了只松鼠。
裴迪:作孽……把它放了。
少年不理睬。裴迪上前一步,要夺他的松鼠。他踢了一脚积雪,雪花飞扬起来,转身就跑了。
裴迪:站住——
少年依然跑着。他似乎喜欢这么跑动,双腿拉得很开,非常矫健、好看。前边出现一处断崖,他并不停顿,展开四肢,径直腾跃了过去。
裴迪看了一眼王维,王维愣愣地看着断崖:人不见了,只有风在吹着。
裴迪:喂、喂……你又在作诗了?
王维:没有……我想起了一个人。
裴迪:谁?
王维:十九年前的你。
裴迪:呵呵……十九年前看见我的时候,你又想起了谁?是如今音书杳然的祖三罢?再倒回去,当年看见祖三时,是不是又想起了十七岁就死去的祖六?
王维:……
裴迪:你写《哭祖六》时,也才十八岁。说实话,那首诗写得不怎么样。我想把它删了,又想,你大概是很看重的。不是看重诗,是看重他这个人。对不对?(发出怪笑。)
王维:……(叽叽咕咕咕咕,却没答清楚。)
裴迪:《哭祖六》中有两句‘念昔同携手,风期不暂捐’。我从前在外游荡,你想念我,给我寄过诗,也有两句‘日日泉水头,常忆同携手’。既然携手,可见情分是深的,对罢?
王维:……
裴迪:《哭祖六》五言、六十四句,很不算短了。我读了几遍,却看不见祖六到底长了个啥模样,只看见你在哭。哈哈哈……啥模样呢?
王维:……
王维虚龄十五岁,就向西渡过黄河,来到了长安。他身子细弱,但文名已颇不弱,诗有清劲,画有诗趣,音律、书法、禅理……都是一一清通的。岐王的家里,夜夜宴饮,座上都是长安的名流,王维去了,总有他的一个位置。他就是在那儿,认识了祖六。祖六与王维同年,身子细瘦,但不弱,脸小、眼瞳大,像一只洞中钻出来的狐,懒洋洋的,却让人一眼难忘,招人艳羡。王维说他“狐媚惑主”。这是骆宾王骂武则天的话。虽说是骂,当得起这个骂名的人,天下也没有几个。祖六听了,就很高兴。王维又说,天下如果还是武则天的,他进了宫,就可以魅惑武后了。祖六更欢喜,哈哈大笑,也不谦虚,全收了。
祖六的父亲是位将军,负责京师的卫戍,鼎鼎大名。但他比父亲名气还要大,进王侯宅院,下小酒馆,都是白吃白喝。他带王维去游曲江,逛东市、西市,夜登乐游原。乐游原是个小山坡,却是长安城的最高点。那是二月,天还冷,月光是蓝色的,王维裹着棉袍,祖六却已是单薄的春衣,还光着脚。坡顶有一棵斜身子的老树,树梢开着一朵朵大花。树名王维忘了,花的颜色也没看清楚,因为在月光下,所有的叶子和花都是蓝莹莹的。
长安七十二坊的屋顶、宫阙、城墙,全都在脚下,一色睡着的蓝。
祖六爬到树上,一手吊着树桠,一手摘下了花朵。
花蜜很甜,祖六啜了一下,递给王维。王维也啜了一下。祖六拿回去,再啜一下……两个人啜来啜去,花就在他俩手上萎谢了。
祖六问他喜欢什么季节,他说是秋季,因为有果子吃,还很暖和。
祖六:(嗤笑了一下)秋!我嫌夏天都老了。
王维:人活那么长,总要经历四季罢。
祖六:我厌恶活那么长。
王维:那我们换个地方活呢?
祖六:除非是桃源,清静,不冷清;人是干净的,也杀鸡、吃肉、喝酒……哪有桃源呢?书呆子的话。
王维月光下看着他,的确是呆了。
祖六死的时候,十八岁。王维写了《哭祖六》,没一句写祖六的狐媚。祖六的狐媚,世人还是忘了的好,他记得就行。
第二年春天,王维写了《桃源行》,拿到祖六坟前默念了一遍。风把他的春衫吹得哗哗响。他有了一小茎白发。
再过两年,王维虚龄二十一岁,中了进士。
积雪余晖
祖三,名咏,比王维长两岁,中进士比王维晚三年,但也算相当幸运了。
王维给很多落第还乡的朋友写过送别诗,綦毋潜、孟浩然……这种诗不好写,既要安慰,说回到故土有亲情、得自在,又不能说中进士原本很无聊,因为原本在心里实在是看得很高的。
与祖三交往就很轻松了。两人都少年得志,但都没有发达;虽没有发达,但年少,前边就还有无限江山。
王维谪官济州时,祖三路过,两人在异乡重逢。王维为他写了两首诗:一是留宿,一是送别。
这两首诗,裴迪都以为写得好,收入了在编的王维文集中。
裴迪:‘送君南浦泪如丝,君向东州使我悲。’哈哈哈!
王维:(生气)有什么可笑的?
裴迪:王摩诘声色俱静,诗中少有见泪,一见泪,就已经如丝了……我见过春蚕吐丝,不是一般地长,哈哈哈。
王维:……
裴迪:你丧父、丧母、丧妻,也从没在诗中滴过一滴泪。
王维:有些事,可堪一哭。有些事,哭不出来。
裴迪:哦……那我死了呢?
王维:我是看不到你死的。
裴迪指着那棵斜身的孤松。
裴迪:你马上就可以看到了。我爬上去,头朝下栽下来。
王维:(惨然片刻,转而笑)也好嘛,一起死,谁也不哭谁。
裴迪踢了树一脚。
裴迪:算了,还是我留下来替你收尸罢。
太阳出来了。脚下的积雪有了淙淙的水声。
裴迪:祖三很像祖六么?
王维说:不像。祖三衣冠整齐,有条理,明天要做的事情,今天就写在纸上了,逐条逐条去做。祖六怎么会这样呢?完全不像。
裴迪:祖三是个狂傲的人,按说不会这样罢?
王维:他狂傲么?
裴迪:应试时写诗,规定十二句,他只写四句就交卷了。考官问他是不是才尽了,他笑答,‘不是才尽,是意尽。’这还不狂么?
王维:他写了哪四句?
裴迪:终南阴岭秀,积雪浮云端。林表明霁色,城中增暮寒。
王维:你怎么知道的?
裴迪:大家都这么传,传了几十年了罢。
王维:嗯,传的是故事。没故事,这四句诗什么也不值。
裴迪:为什么?
王维:规规矩矩,半点出人意表的话都没有,离狂更远了。
裴迪:可这件事是真的罢?
王维:这件事……是很有意思的。
裴迪:(沉默了好一会儿)如果拿祖六比祖三,你该如何比?
王维:(也沉默了一小会儿,眼睛略微眯着)祖六是雪,祖三是积雪上的余晖。我在那首《喜祖三至留宿》中写了,‘行人返深巷,积雪带余晖。’
裴迪:那我是什么,余晖的余晖么?
王维:你不是余晖……是晖。
第四章 四月
吕逸人的礼物
四月初,王维和裴迪信步去了辛夷坞。
峡壁峻拔,夹了一片清水滩。树像画上去的,一团团的绿颜料从谷底向上堆砌。梁子上,有猴群奔跑,母猴叫唤着小猴子。下午的太阳晒得人发烫。
裴迪:春浓了。
王维:是春败了。
裴迪:也是。是败兴了,全是绿,树和树分不清了,哪几棵是辛夷呢?你写的那首《辛夷坞》就像是假的。
王维:本来就是假的。
裴迪:(冷笑)又来了,又来了!放下你的禅,好好说话,不带机锋可以么?
王维:(苦笑)我一说话,你就说我带机锋……是你没有放下罢。
傍晚回到别墅,桌上放着吕逸人托邻村猎户送来的礼物。
吕逸人长居都城,但口味偏于腥膻,尤其喜欢山鸡、狍子、獐子、野猪、野山羊,以及麝、蛇、松鼠、穿山甲,等等。那猎户每有所获,必挑肥美的,专程骑驴送入吕家。吕家在关中有上好麦田几千亩,买野味出手是很大方的。
裴迪戏称吕逸人和王维是:吃肉隐者,在家居士。
王维难过了一阵,说吕逸人前世一定是头猪,成天担惊受怕,怕被人吃,到底还是被吃了。这一世,他要吃回来。
裴迪说王维造口孽。王维不反驳。
吕逸人的礼物,是一部刚刻印出来的书。用素色的布仔细包裹了,盛放在一只没上漆的柏木匣中,很朴素,又很讲究。打开时,有新墨和柏木的气味,这是十分好闻的。
王维略看一眼,就推到一边去了。
裴迪:不值得你看么?
王维:(笑笑)上回去访吕逸人不遇,晚上睡不着,我作了一首《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》。早上起床,却没有兴致写出来。这会儿想起来,个个字都还是清晰的,可见它是不甘心被忘了。我念,你抄罢。
桃源一向绝风尘,柳市南头访隐沦。
到门不敢题凡鸟,看竹何须问主人?
城外青山如屋里,东家流水入西邻。
闭户著书多岁月,种松皆老作龙鳞。
裴迪下笔极快,王维念完,他写完。字迹是酣畅的,却不狂乱,端秀、匀整,简直不像是裴迪应该写的字。
王维:如何?
裴迪:哈哈哈!(笑得打滚。)
王维:笑什么?
裴迪:坏老头。
桃源
裴迪:祖六死后,你写过《桃源行》。你现在觉得,辋川像不像桃源呢?
王维:……
今夜的风很大。屋顶上像有几万只脚在奔跑。已康复的老厨子在小屋中哀声叹气,就像是风声。
裴迪:《桃源行》中有两句,‘及至成仙遂不还’‘尘心未尽思乡县’,哪一句是关隘?
王维:哪有关隘?都是一马平川,看你想朝哪儿走。
裴迪:你走到了长安,又走到了辋川……哪儿是你的桃源?
王维:长安就是辋川,辋川就是长安……哪有桃源?
裴迪:(哼了一声)那,你又何必搬来搬去呢?
王维:(叹口气,像在回应老厨子的叹息)无非愚弄愚弄自己罢……人哦。
裴迪:你当初被安禄山关押在洛阳菩提寺,我去探望,你给我念了两首诗,末后有四句,‘安得舍尘网,拂衣辞世喧。悠然策藜杖,归向桃花源。’我听了,亦悲亦笑。
王维:(不悦)笑什么?
裴迪:文人逢乱世、处困厄,都心向桃源。等时遇一变,他心也变了,桃源即便就在咫尺,他也不肯踏进去一步。为啥?舍不得尘网、世喧啊。哈哈哈!
王维:好笑么?人活着,倘无纠结,人也就像个假人了。
裴迪:好罢。我再问一次,你觉得辋川像不像桃源呢?
王维:桃源中人也该是颇多纠结的。从这点说,辋川自然也就是桃源了。
裴迪:等于啥都没有说。
陶渊明
裴迪:你诗中多处写桃源,一辈子也在零打碎敲地隐居。所以,常有人把你跟陶渊明放在一起比。你以为如何呢?
王维:零打碎敲?语含讥讽啊。
裴迪:实情而已。不是么?
王维:好罢,也算是……换个词,断断续续罢。我跟他可以比,可是不一样。到了死,我也是王右丞,陶渊明却只是陶渊明。
裴迪喝了一口酒,指了下王维的水杯。
裴迪:陶渊明喝酒,你喝水。
王维:(笑起来)他就不喝水了?
裴迪:他自然是喝水的,溪水、河水、井水,还有秧田的蓄水……顺手可得的,都喝。你呢,只喝山泉、深井的地泉,还有松桠上的积雪。
王维:要这么说,那就很多了。我住别墅,他住茅屋。我吃豆腐,他还得自己种豆,收获也是寥寥的,如他所写,‘草盛豆苗稀’。
裴迪:不过,你们还有个顶重要的相同处——都写诗。
王维:顶重要的相同处,也恰好看出顶重要的不相同——他写‘闲’,我写‘闲适’。
王维说完这句话,两个人都沉默了。
裴迪:(过了半晌)问个问题,但愿没有难为你,你会为五斗米折腰么?
王维:(爽快地回答)我会。
裴迪:你的腰那么容易弯下去?
王维:弯腰而已,为啥要看得那么重?陶渊明为了不在上司跟前弯个腰,把官印也解了,官帽也扔了。这回,他保住了气节,无愧于清名……可清名也是虚名啊。本来,他可以靠几百亩公田安稳过日子,结果随官帽也都丢了。读他的《乞食》,你就晓得他没米下锅了,饿得眼睛发黑,还要摸几里路去敲别人的门,讨半斗糠皮、两升面粉。他脸皮又薄,心气又高,说话结结巴巴……唉!一次无愧换一次次抱愧,这样的气节又是何苦?
裴迪:照你说来,倒是气节误人了?倘人人不守气节,弃主求荣,不战而降……安史之乱永无平息日,你还在做伪官,天子还在流亡,杜甫也还如丧家之狗在流窜。你参禅太久,看万物都归于空,万名无非一个虚名……也是病得不轻的。
王维:然而也不然。万事皆空,肚子不能空。名可虚,钱不能虚。我二十一岁中进士,二十二岁被贬到济州做小官,途中夜宿郑州,作了两句诗,‘此去欲何言,穷边徇微禄。’劳顿、颠簸那么远,做什么?无非为点微禄嘛……比五斗米还轻,可毕竟是米啊。
裴迪:(嘴角略微歪了下)这么说,是一口饭难倒了大丈夫?
王维:我不是大丈夫。只是不想为吃一口现成饭,还得去乞食。
裴迪:你不厚道啊。话转来转去,还是在讥讽陶渊明。
王维不反驳,把手伸到窗外。
王维:下雨了。
他把手拿回来,在舌尖上舔了舔。
王维:是苦雨。
积雨
雨落了一夜。早晨,院里积满了水。水上还漂着瓜瓢、木盆、几根竹竿。
王维望着窗口,怔怔出神。裴迪在喝浓汤,大嚼一张饼。
墙外,远远有狗吠。猧儿突然应了一声,从窗户跃出去,踏过水洼,不见了。
裴迪:(拍桌子骂)骚!
王维:(笑)狗嘛,又不是孩子。再说,孩子也要长大的……雨久了,闷得慌。
裴迪:你的诗里,很有几首写辋川遇雨、积雨的,都与世无争,句子清淡,凉飕飕的,倒也不闷。
王维:哦……是我没写好。山中四季,应该当凉则凉、遇热即热……我的诗是没热过。不好。
裴迪:陶渊明也写过积雨罢?
王维:这个,我想不起来了。从前很是读得熟,后来大半都忘了。
裴迪:他的诗,你今天记得最牢的数哪首?
王维:《责子》。
裴迪:笑人!不过是他骂几个儿子的牢骚话。
王维:既是牢骚话,又有什么笑人呢?
裴迪:(嘿嘿笑了几声)说是牢骚话,好像又不像牢骚话,骂骂咧咧而已。老大懒惰,老二懵懂,老三不识数,老四爱吃喝……没一个有出息!
王维:是啊,骂骂咧咧而已。骂得好。
裴迪:好在哪儿呢?
王维:好在……我无儿可骂啊。
两个人都默然了。一只白鹭飞过窗口。
采薇采菇
积雨退后两日,裴迪一个人去了长安。猧儿也没带,只背了一张强弓,说是去邀人打猎。很久没有跑动,筋骨都拧在一起,僵了。
猧儿从没跟主人分开过,夜晚叫,白天就在院门口打转,张望裴迪的影子。自然是没有结果。
王维做着自己的事情,也不免会掐算,裴迪该回来了。但每回都算错了。他自己的事情,实在少得很。诗是懒得写的,画也少有动笔。读书罢,每拿起一本,读上半页就打盹了,迷迷糊糊做梦。他对自己说,这是春困。
老厨子在用斧头劈最后一头腊猪。腊猪是去年冬至后宰的,晾在山洞里。即便这样,气温升起来,它也变油了。裴迪喜欢吃腊肉,尤其是肥肉——在油锅上煎狠些,金灿灿、透亮,大口嚼着,嘴角流出烫烫的油,这是非常惬意的。
王维:宰猪做什么?我又不吃肉。
老厨子把猪头割下来,盛在盘子里。
老厨子:裴先生今晚要吃的。
王维:他?还在关中打猎呢。
老厨子:我听到他嘴巴吧吧响了……晚饭前准到家。
王维:到家他也未必要吃肉。打猎嘛,还少了他肉吃。
老厨子:肉和肉,还是不一样,裴先生他会喜欢的。
王维心跳了一下,觉得有点热、有点酸,莫名其妙的。他瞟了一眼盘中的猪头。猪头经过腌制和一冬一春的封存,变得枯槁、干缩,双眼紧成了一条缝,就像苦修者在冥想。
天气好极了。阳光照下来,亮一块、黑一块,落在王维头上、肩上,都是舒服的。湿地被太阳烤热了,升起蒙蒙白气。王维就想,山坡上该有蘑菇冒出来罢。裴迪顶喜欢吃腊肉汤炖的鲜蘑菇。他提了只篮子,就去采蘑菇。
别墅后边有条小路通向松林,雨后日出,常出现肥嫩的松菇。王维进了林子,摔了一跤,拐杖找不到了。他就扶着树走,走一会儿,歇歇气。林子越走越深,阳光也收了,阴森森的,身上就冷了起来,而松菇还不见影子。他有点失望,但还不急,不算沮丧,想想罢了,回去。
可是,他迷了路。明明只是掉个身子,往回走就好,可怎么走,也还在松林中打转。他想起几年前,自己也是一个人溜达,当然,那是在林边,遇见个砍柴的老汉,他们还闲聊一阵,猜谁的年纪大。老汉头发全白了,胡子、眉毛也白了,却比王维还小半岁!两个人都笑了。
这会儿,王维还能想起乐哈哈的笑声。可四周只有安静和幽暗。他试着叫唤一声,就像一只猴子招呼同类,可他从没这么叫唤过,叫不出声音来。后来,他很累了,就坐在一棵树下,捧着空篮子,闭眼嘘气。
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……”和裴迪一起携手信步的悠然,似乎已隔了一百年。他想到了死。陶渊明的绝命诗说,死了是不足惜的,可惜的只是生前酒没喝够。那我呢?他问自己还可惜什么,是不是只欠裴迪一碗腊肉蘑菇汤?
天擦黑时,有几个人打着火把钻进林子,找到了快冻死的王维。
他们是后山寺的和尚,奉老方丈的指派,给王维送来了两大筐蘑菇。
裴迪还没有回来。
第五章 三封信
屋檐下
两大筐蘑菇,即便每天吃,吃到夏天,也还是有剩的。何况,裴迪又不在。
老厨子把竹竿剖成细细软软的篾条,把蘑菇穿起来,挂到屋檐下,让风吹。王维给他打下手,递这递那,但笨手笨脚,没帮上忙,倒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的。
出了汗,人倒是通泰了。他抱一碗水,坐在屋檐下,心气是平和的。
终于挂满了蘑菇的屋檐,看着很好看。风吹过,摇一摇,有清淡的菌味,这也是好闻的。
山谷里的风,早晚还是凉飕飕的。午饭后则温和有力,像很多手,在不停摇动着篾条。
半个月后,蘑菇从屋檐放下来。王维亲手挑个大、顺眼的,盛满了三只竹篓。篓子里先铺了麦草,蘑菇放进去依然通风,又不会挤坏。
王维写了三封信,把三篓蘑菇送进了长安城。
先托猎户把蘑菇全交给吕逸人。
再请吕逸人把剩下的两篓分赠哥舒翰的侄儿,还有胡相爷的公子。
致吕逸人
王维在写给吕逸人的信中,先赞扬了一番他的著作,用了许多大词来夸奖。随后,王维邀请他来山中做客。
王维:
花大多已是谢了,春萎了……但涧户的水流大了许多,冲刷有力了。树发了新芽,处处嗅到嫩叶的味道,这也是别有风致的。蜀南的新茶都赶在清明雨前采摘、制好,正用骡马驮到成都,再经汉中,穿过褒斜道送到这儿。茶,我因为体寒,已多年不喝了,但很乐意朋友们来我的别墅烹茶、清谈。茶的香味吸到鼻子里,也是莫大的喜悦啊。
我平日是喝白水的。住在山中,好处是可以随处取到山泉。辋川的泉是清冽的,也略带温性,适合我这样衰弱的老头子。
你比我强多了。我们年龄相仿,但你须发皓然,不怕冷,也不怕热,关了门著书,月出来舞剑,让人可以羡慕,却不能模仿。像你这样的人,开元、天宝年间,长安城多了。今天,已是很稀罕……是盛世的余绪啊。
王维写着,眼睛模糊了一会儿。他起身,光脚走到厨房,讨了半碗温水喝,又回来接着写。
王维:
这些天阳光好,我除了晾蘑菇,也晒书。书,我已经很少看了,眼睛干、酸、模模糊糊,但还是舍不得书的,怕它们霉了、烂了、虫咬了。晒书的时候,摸摸它们,心里还是舒服的。其中一部《三国志》,还是我中进士时岐王送我的,是他从老丈人那儿拿回的,上边有许多评点。那老丈人是个老翰林、老好人,学问做得死,泥古,没啥情趣……
写到这儿,王维笑了笑,自乐一小会儿,笔锋一转,转得很得意。
王维:
比你自然是大不如的,但也迂得可爱、可敬。就考据而言,不钻牛角尖的时候,也颇能发现些问题,而且随手批在了书页上。这部书对你该是有用的,至少有一些启发罢。我想把它转送给你,很久了。
但裴迪不在,交给猎户,又怕夹在山货中糟蹋了。只好再等等。
裴迪去长安已好多天了,与我音书不通。不知你是否见过他。你朋友多,可否请人去各处酒楼找找他?他酒瘾犯起来是可怕的,宿醉不醒,恐怕就此垮掉了。
请转告裴迪,他已比不得少年了,长安虽好,还是早回山中耕读罢。庄门外荒坡上,童仆们新开了三亩田,种麦子、黑豆,入秋收获了,用来酿好酒。裴迪是喜欢以酒解渴的,从此可以敞开喝。猧儿每天在柴门口打转,主人一去不回,它过不安生的……小狗念旧,很是让人唏嘘。
王维听见自己唏嘘了一声。鼻涕滴下,他吸了一口,没吸住,还是滴在了纸上。
致哥舒翰的侄儿
王维初见哥舒翰,是在天宝十一年。
那时,他是镇守河西的大将军,屡败吐蕃,把唐帝国的疆土,从长安城的安远门一直往西拓展了一万两千里。大唐之大,一半是哥舒翰打出来的。
哥舒翰奉诏,骑白骆驼进京,受封一个略次于宰相的名誉官职。在随后的一场夜宴上,王维与他同席,隔了好几个位子。
哥舒翰是契丹人,高鼻、蓝眼、蜷曲的胡子,块头很大。王维早听说他雄强,而且好酒色,却又是天生的将才。这次见到,好奇心不减,还多了一分神秘。不过,还不至于主动去亲近。就像当初和李白,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,表情却是漠然的。
不过,哥舒翰并非李白。他喝足酒,猛然站起身!乐舞全停了,只有几十双眼珠子在静静地转动。他双手放到嘴边,合成个喇叭,很高亢地唱起一首歌。
哥舒翰:
山头松柏林,
山下泉声伤客心。
千里万里春草色,
黄河东流流不息。
黄龙戍上游侠儿,
愁逢汉使不相识。
他唱得慷慨、豪迈,却也缠绵、忧伤……王维落了泪。这是七年前王维出使榆林时写的诗:《榆林郡歌》。想不到哥舒翰会唱它,而且在今夜。
满堂哑然。哥舒翰走向王维,打了个踉跄,努力站稳了。
哥舒翰:但愿没有辱没王先生的诗。
王维语塞,说不出话来。哥舒翰又邀请他合适了,去河西走一走。
哥舒翰:西出阳关,还是有故人的。
哥舒翰这么说,王维点点头。
时间一直不合适,他们没有再见面。安史之乱,哥舒翰率二十万精兵死守潼关,却被玄宗皇帝逼出关门,与叛军决战。全军遭遇伏击,被砍杀殆尽。王维心里,盛唐的坍塌就是从潼关的陷落开始的。哥舒翰被叛军俘虏了……而后又被斩了头。
去年,哥舒翰的侄儿哥舒小丹来辋川拜访过王维。他曾在叔父帐下效命,潼关溃败中,侥幸捡回一条命……如今,已被任命为京畿防务的将军。他长相不及叔父魁伟,但将才也是有的,而且还写诗,雅好书画和音乐。王维写了一幅字送给他,抄的就是那首《榆林郡歌》。哥舒小丹谢了又谢。
这会儿,在给哥舒小丹的信中,他写到了山中小景:
王维:
文杏馆的杏树,已经结了青杏。木兰砦因为山气日暖,傍晚总是燕群翻飞。栾家濑的水还是清浅的,游鱼可数。从北垞散步到南垞,一路都能看见宫槐的嫩叶,一来一回,返影复照,让人怜之不够……这些,估计你都无缘看到了。天下还不安稳。求天下稳,先稳长安,这就全赖你在戎马之中的劳顿了。
但愿这一篓蘑菇,可以聊慰你的山水乡思。
还为你画了幅茱萸沜的小画。上回你来,很喜欢这一带的水和茱萸花,红红绿绿,让人愉悦。我手酸、木,很久没画画了,这幅是偶然一画,竟颇满意。不敢和蘑菇一起送进城里,怕有破损。
裴迪送画是最合适的,但他摸进长安城喝酒,已经好多天了。麻烦你四下派人寻访一下,弄几个兵丁,或软或硬,把他解送回山,做点正事,也免酒多伤身。天宝三载,他差点喝死了……往事唏嘘。
写到“唏嘘”,王维又顿了下笔,咳了下,嗓子是干的,眼窝也是干的。他听到一串铃声,是门前在过一群山羊。牧童在吆喝。老爷爷也在吆喝。
致胡相爷的公子
在给胡公子写信前,他先给哥舒小丹画了信中提到的画。
的确是小画。墙根放了两叠裴迪给他裁齐备好的高丽纸,他取了张,约略一尺见方,喝口水,噗地喷上去!不大雅观,但要润湿纸,除此没有他法。裴迪在,总是裴迪喷,喷出一片水雾,袅袅散去。若有阳光照进窗来,还能看见小小彩虹倏尔化为乌有……让人瞬息之间,追念不已。
王维嘴唇干缩了,又乏力,还来不及喷,水径直落在纸中央,湿透一大团,很不好看。他沮丧了一会儿,兴致索然,也不再试,就在纸上抹了一片翠绿。翠绿洇开,浓淡不一,他再点上数十粒朱红,这就算画完了。又题了旧作《茱萸沜》在上边。
王维:
结实红且绿,
复如花更开。
山中倘留客,
置此茱萸杯。
他明白,这有些糊弄人。然而,但凡拿到他字画的朋友,没有一个不高兴。长安故旧天天都在估算他哪天死,能到手一幅,已很庆幸了。
这成了王维懒得再画的原因。他曾告诉裴迪,自己死后,留下的字画都归他。裴迪笑了下,却没什么兴趣。
给胡公子的信写得很短,重点是这么几句话。
王维:
下月初一,我会在后山寺画七天壁画。公子若有兴致,欢迎来看看。
寺庙周围林子密,隐得深,知之者很少,可找裴迪给你带路。
三封信写完,天色已经擦黑。但他不让点灯,就这么坐在窗口,怔怔地望着那条人踩羊踏的小路,空无一个影子,两头连着寂然。猧儿偶尔叫上一声。
他心里是空空的、虚虚的……长安、辋川都是虚名,王维自然也是虚名。三封信中,倘若没有“王维”,又有谁肯应承他一件事情?
第六章 小码头
汉中新米
画壁画一事,并非王维信手写了,蒙胡公子上钩。去年秋天,他就答应了后山寺的老方丈,只是迟迟没有开笔。
那时秋已很深了,看着就要入冬。树木萧索到了头,叶子落净,加上太阳晴好,反而有了通透的暖意。老方丈带了一个小和尚、一个男子,各肩了一袋米,来别墅拜访。
男子是汉中米贩、后山寺的施主,因为许的一个愿应验了,每年都会来寺里上香蜡,施几石新稻。老厨子熬出一锅粥,黏稠、醇香。再捞了老酸菜和松菇一起炒,也是浓浓山野的味道。几个人吃得呼噜噜响。王维破例添了小半碗。
老方丈说,庙子破损,落雨必漏,秋雨时节更糟些,墙壁都湿了,污黢黢的。今年收到的捐助还算多,打算冬天翻修藏经楼,完工之后,请王维画一幅壁画。王维当即就点了头。他还说,要画一幅平生最好的。
不过,藏经楼翻修过了,他却一直没有画。一是今年以来,气虚、力怯,怕不能支撑着连续画几天;另一是始终想不好画什么。因为心念起大了,僧人们的期待也大了,于是踌躇再三再四,没法动笔了。
那几袋汉中白米,倒是已经吃完了。也留过几个月,舍不得吃,要等裴迪。今年裴迪来辋川,已经开春,而米已不很新鲜了。
裴迪说,这米只熬粥吃,可惜了。就亲自下厨,磨出米粉,做了大米凉皮、热皮,还蒸了米糕。王维吃得很高兴,夸裴迪能干。心里却感慨,一碗白米熬成粥,做成干饭、米皮、米糕,也还是白米,还是一个米味道……唉。
米糕比粥还有黏劲。王维的一颗门牙就被黏住,留在糕中了。还好,也不怎么痛。
春天过完了,裴迪又不见人影了,像被米糕黏走的牙,怕是回不来了。
吕逸人回信
辋川的猎户带来了吕逸人的回信。
吕逸人首先感谢了王维对他著作的夸奖,随后笔锋一转,这样写道。
吕逸人:
阁下对拙著的夸奖相当慷慨,好词几乎都用尽了,这让我欢喜、惭愧、颇多不安,还有点好笑。我虽然老朽了,不聪明,但还算个明眼人,看得出阁下的溢美并未落在实处——没有举出任何一章或任何一句话,说出它的好。阁下其实根本看不起我的书啊。
我在很早前,就看出了这一点,阁下一直觉得自己比别的人聪明。
当然,值得阁下高看的人,也的确没几个。曾经有一个李白可能让阁下暗暗嫉妒过,阁下是长安诗魁,他是大唐诗仙……好在他早就被天子放还江海了,眼下正一颠一簸,赶往他的流放地夜郎。合该不合该,这都合该是他的命罢。
还有一个人比阁下年轻十余岁,运气没有阁下好,但他写的诗,实在比阁下的有劲道……虽然阁下不承认,私心应是忌惮着他的。好在他也把自己流放了,流寓到剑门关以南,在成都喝闷酒,呵呵。
以上这些是闲聊,老友间的打趣,博阁下一笑而已。
王维读到这儿,听到一阵嗒嗒声,是自己牙齿响。手也在打抖,信笺窸窸窣窣……他把信揉了,紧成一团,向窗外一扔。
然而,只做了个动作,信还在手上。
慢慢,他又把信展开,擀平整些,接着读。
吕逸人:
我养有一只鸟,羽毛是淡灰色的,眼珠是青灰色的,身子比麻雀大,也更雅致些,飞翔的姿态、吃喝的动作,还有叫声,都是很有清贵之气的。它时常飞到屋顶上、树梢上,左右邻居见了,都说它是上品之鸟!我没有把它关笼子,因为它从没有打算要飞走,我家对于它实在是过于舒适和惬意。喝的是山泉,吃的是新米、松树的嫩叶、花草中的小青虫……它能在哪儿找到更安逸的窝啊?在我长年闭门的庭院中,它优哉、快哉好多年了,活得就像只凤凰,虽然仅仅是一只灰雀……呵呵,说来也是博阁下一笑的,或者可以入得诗?
对王维信中所说的《三国志》、裴迪,吕逸人均无一字提及。信就结束了。
王维仔细把信折叠好,压在砚台下。这时候,他感觉腿上痒痒的,低头看看,是猧儿在扯他。
他把猧儿抱起来,放在膝上,捋它的细白毛……一个慢吞吞的下午,就这么捋过去了。
小码头
王维想不明白后山寺的壁画怎么画,但到了五月初一,还是一定得画的。一是已在给胡公子的信中说好了,不能再变了;另一是如果再变,可能就永无动笔之日了。他担心入了夏,溽热、潮闷,自己吃不下饭,连握笔的气力都没有了。
从前,他是画过很多壁画的。那回在青龙寺,画佛陀坐在白象上说法,信众如林。画了七天,仅那头大象,就用了七八桶颜料。画得好酣畅,画完之后,连他自己看了也不敢相信。去了很多很多信众瞻仰壁画,他们排列在那头白象前,和壁画里的信众自然而然连成一体,人山人海。
玄宗皇帝也晓得了这件盛事。
贵妃娘娘深夜出宫,悄悄来寺里烧了子时香。
回想起来,似乎已是三百年前的事了。可三百年前,还没有大唐呢。
今天风弱,有阳光,也还不灼人,这是他喜欢的天气。他出了别墅,拄杖去码头走一走。
猧儿在前边小跑,不时回过来咬他的袍脚。
码头在镇子的半腰,人来人往,形成一块集市和小广场。四月末,辋水水量充足,也比较清澈。不时有船让纤夫拉进山来,还有船陆续放下去。
几十里外的庄户人,也翻山越岭来赶集。面相生辣,厚嘴、小眼睛,有种锄头把子的硬邦邦。
卖猪羊鸡鸭的味道重,王维离得远一些。遇上卖青菜、鲜笋的,他就喜悦,忍不住伸手去摸一摸。卖菜的不高兴,把菜往自家身前拖一拖。这是让人没趣的。他的手干缩、发黑,有点像鸡爪,看着自然不好看。
人群骚动,猧儿突然叫了两声,又回头瞟了他一眼。他心里咯噔一下,该是小狗看见了熟人罢?
然而不是。两个汗淋淋的农夫,各扛了根巨大的象牙穿过集市。后边,主人坐在轿子里押着。他是辋川镇数一的大粮户,矮胖、肉头好,认得王维,就下轿谦恭地致礼。
王维:老乡啊,象牙怎么得来的?
大户:是有人在曲江芙蓉园外的野地捡到的,拿去长安东市上叫卖,也不贵,用一头毛驴就换了。
王维:(惊讶)论斤卖啊?便宜得也跟猪牙、狗牙差不多了罢。
大户:人家嫌厌,说有血腥气。我倒无所谓。我是一个种田的,地里长出粮食就知足。一锄头下去,还能挖出两根象牙来,这不是大吉大利么?
王维:不怕它污秽?
大户:污秽?污秽它也是象牙啊。鹅卵石再干净,也只是鹅卵石。对罢?
大粮户打着哈哈走了。王维用袖子抹掉了一颗眼泪。经过跟前的人,都略停一停,用奇怪的目光看看他,摇摇头。
这两根象牙,王维似乎是见过的,不过,当初它们好好地长在一头巨大的象身上。那是在大明宫前的广场上,由岭南又南的一个小国进贡的,白象巍峨,仿佛一座移动的山!使者恭请大唐天子坐上去试驾。天子,也就是玄宗皇帝,笑着摇摇头,但他鼓励贵妃娘娘去亲近一下象。她就拿了根小红鞭子,由侍儿搀扶着,去大象屁股上,软软地抽了两下子。宫前一片欢腾,秋天的太阳照着琉璃瓦,黄金灿烂。王维站在群臣中观赏。他虽是个低温的男人,却也被感染了,生出无限江山的感喟。
贵妃回身走近王维,问他能不能为盛典画一幅壁画。
王维自然说能。
那是天宝十四载八月的事情。过了三个月,安禄山就反了。杨贵妃被一根白绫勒死在荒地。皇家禁苑中的珍禽异兽,混在难民中乱跑,一些死了,一些去向不明。那头大象,可能是饿死的罢。它那么雄壮,皮又厚实,刀箭是奈何不了它的。或者是它不想活了,就滚进曲江自毙了?
可以想见,它死了,肉烂了,生了蛆虫,溃成脓血,浸入泥土,再化为泥土……又长出一遍遍青草。谁都忘了它,只剩下两根象牙。如果没有拾荒人的多事,一万年后,象牙还会插在那儿,成为开元、天宝盛世的凭据。
今天,就连凭据也没有了。
可是,有凭据、没凭据,又有什么分别呢?
王维觉得颈子一圈冷汗涔涔。他把猧儿抱起来。抱着这条没有主人的小狗,他才有点熨帖和踏实。
独臂武师
王维在卖瓜的地摊边坐了坐,讨了口水喝。忽然心头一空,找猧儿,猧儿却不见了。四下找,也不见影子。他从没唤过狗,现在急了,竟开口就叫了起来:“汪、汪、汪!”
声音又干又尖厉,不像狗,倒像只鸟在叫。一些人转头看着他。
更多人则向前围拢去,争着看什么稀奇,还发出哈哈的笑声。
笑声中有猧儿的哀鸣。
他用拐杖在人群中撬开一条缝,看见猧儿正被卖艺的独臂壮汉上下抛掷着,就像抛肉球。同时被抛的,还有一柄铜锤。
一只左手、一柄铜锤、一条狗,上下翻飞,看的人笑出了牙床。
独臂壮汉是个武师,秃头,敞胸露怀,满身油汗,手上忙着,脸上也是笑眯眯的,像个慈眉善眼的大和尚。
王维拿拐杖扫了下他的腿。
铜锤砰地落在地上,猧儿还捏在他手里。他瞪着王维,两眼闪着吃惊的光芒,凶光闪闪,却也不乏孩子气。
王维:这是我的狗。
武师:不,是我的。
猧儿眨巴着湿眼,看着王维。
王维:狗也是有灵性的,放了它罢。再说,你拿它做什么呢,这么一条小狗?
武师呵呵笑,努下嘴,示意地上一只倒放的草帽,空空的。
武师:吃。我今天还没开张呢。狗狗是小,炖一锅是没问题的。
愤怒和悲伤,几乎让王维栽倒。
王维:你吃得下去么?
武师:呸!我本是大唐的军士,潼关一战,我中了五箭,被砍断一条胳膊,滚芦苇荡、吃人肉、喝马尿……才活到了今天。一条狗,我凭啥吃不下去呢?
他脸上的痛苦甚于王维,简直像悲泣。
王维:(默然一会儿)我无话可说,只想拿回我的狗。
武师:可以。你来打我一拳,我倒了,你把狗拿走。
王维:(叹了口气)你打我一拳罢。把我打死了,随你做什么。
众人变得十分安静。武师先是吃惊,继而有点发怵,打量着王维,有点不知如何是好。王维和他相比,相当相当瘦小,而且枯槁和苍迈……可是,这个形象也接近传说中很厉害的高人。
武师犹豫了。
王维:(笑了下,鼓励他)来罢,打一拳。
众人不耐烦了,跺脚吼起来:“打啊!”“打啊!”“臭狗屎!”“装什么慈悲啊!”
武师知道,自己只是有一点担心。
王维:(笑了下,嘲讽道)你没胆量?
武师突然大叫一声,一脚踢在王维的胸口上。
王维身子向后,像把谷草,轻飘飘地飞了出去。
有一小会儿,他平仰在气流中,头一回从这个角度看见了天上的云朵,还有一行苍鹭正悠闲地滑行着。
随后,他猛烈地压倒在河边卖鸡蛋的地摊上,失去了知觉。鸡蛋发出噗、噗、噗的破裂声,闷闷不乐的。
暗红的血,从他鼻孔和嘴巴里慢吞吞流出来。
夜归人
人群很快舍了武师,转而把王维围了起来,唧唧喳喳议论着。有人猜测他已经死了。有人说:“未必啊,这老头活成了精,不会只有一条命。”
一个娃抓了几只蚂蚁,塞进王维的耳朵,看他还怕不怕痒痒。
另一个娃抓了根篾条,在他脸上戳了戳,突然抽起来!他的脸和脖子上暴起几条血痕。
王维其实已经苏醒了,但睁不开眼睛,说不出话,甚至没有疼痛感,只感觉身子轻。他知道猧儿在他脑袋边打转,护着他,替他挨了几篾片。
几股尿箭射到他脸上、头发上,蹦蹦跳跳、嘻嘻哈哈……随后,四周安静了下来。
天色晚了,河上起了风。
猧儿默默舔他脸上的脏东西。
他想,如果就这么走了,也还算利索罢。可要走,也不容易。如果侧身一滚,倒是可以落进河流中,这自然就简单了。不过,他现在连翻身的力气也没有。
当初,被安禄山囚禁在菩提寺时,他也没有想过寻死。还想着,活下去,慢慢就会好起来。
从那天,慢慢就到了今天。
今天,也就该是一个了局罢。
他冥想着,觉得一部分魂灵已从身体中分离,非常轻盈。
一个人俯下身来,伸出双臂,把他抱了起来。
那个人很有力气,动作也很沉稳,他马上想到了裴迪,眼眶里一下子全是泪水。
然而不是裴迪。是那位常在辋川和长安之间走动的猎户。
猎户今天卖光了野味,买回半背篼的盐。他把盐抱在怀里,把王维放进背篼,走回别墅去。
背篼里充满了动物的膻气、血腥气、死亡气、邪气……王维蜷缩其中,鼻孔和毛孔在气味中沆瀣。他素食、洁癖、修禅,可他又能怎么样呢?
他睁不开眼睛,却能感受到月亮出来了。月光在皮肤上爬过,猧儿在轻声打着响鼻。
老厨子站在别墅门外,抱着棵松树,长声叫唤着:“老爷啊、老爷啊!”
子时
王维卧床,擦洗了身子,换了轻暖的内袍,又喝了半碗米粥,感觉好多了。除了想不起那一脚踢在哪里,其他细节都记得十分清楚。
他慢慢从头回忆了一遍,确信挨打是跑不掉的。命定如此,一环环都扣好了,只能自己钻进去。然而,他后来又怀疑这种命定:倘若其中一环被我躲开了,我也就躲开这个劫难了。譬如,不在地摊边讨水喝,或者喝水时还把猧儿抱怀里……但,这每一环也可能都是一劫难逃罢。谁知道呢?阿弥陀佛。
时辰可能已到了子夜,王维愈加清醒,没一点睡意。听到柴门嘎吱一响,有人进来了。猧儿却没有叫,该是也累了,睡死了。
来的客人是蓝田县尉钱起。钱起矮脚、淡黄胡子,比王维小十多岁,也写诗,对王维很尊敬,奉他为老师。但老师被打了,而且是在他负责治安的县境内。王维被打在傍晚,那时候,钱起正跟朋友们在小酒楼喝酒。独臂武师没有缉拿到,围观者也跑精光了,一个口供也没录下来。
钱起说了许多抱愧的话,后来扑通跪在王维的床前。
王维赶紧叫他站起来,不然,只好陪着他跪了。
钱起:先生还记得那个卖艺武师的长相罢?
王维:我啥都没看清,也不知道他是个卖艺的人。
钱起:这怎么可能呢?好肥大的一个活人啊,说不见就不见啦?
王维:(苦笑着,念了两句诗)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。
钱起:先生还有这心思……是不是在取笑我?
王维:(反问)今晚喝酒作诗没有呢?
钱起:没作诗,是写诗,写在一面新抹了白灰的墙上。
王维:写的哪一首?
钱起:就是先生从前赠我的《送钱少府还蓝田》。‘草色日向好,桃源人去稀……’
王维:(叹息着,重复道)桃源、桃源。
钱起:先生,还把蓝田辋川看作桃源么?
王维:是啊,这儿嘛,还是桃源啊。陶渊明就没说过,桃源里的人不打架。他们杀鸡、喝酒,喝多了,打架是难免的。他们只是不知魏晋罢了,他们依然是魏晋。
钱起:他们不知有汉……活着活着,也就活到了汉。
王维伸出手指,在空气中画了一个篆字“秦”。
王维:活到了汉,也就会活到秦。活到秦,也就离、离……(咳起来)
钱起:(替他把话说完)离乱世不远了。
王维:(缓过气)陶渊明有句诗说,嬴氏乱天纪,贤者避其世。
钱起:先生自年轻起,就一直在避世。可开元、天宝是盛世啊,几千年也难遇一回的。为什么?
王维回答了一句。声音太微弱,钱起没听清,但也不好再问了。
第七章 屋漏痕
五月初一
五月初一,王维在给胡公子的信中写到,他要在后山寺画壁画。
画是要画的,但日子是随手拈出的。胡公子也并没有回复他。他可以在家静卧,被踢过的身子还相当虚弱。
不过,初一天亮前,他就睁了眼,四周还黑黢黢的,脑子却已十分清醒了。昨晚有蛙声,今早是麻雀轰鸣。感觉一棵树一棵树都在摇撼,像是起了大风。
他摸索下床。老厨子的粥刚熬好,他喝了半碗,愈觉得有饿意,又喝了半碗,身上出了毛毛汗。起身走几步,竟然颇有气力。他就拄了拐杖,信步出了门。
天气也不错,阳光透亮,树荫下还有寒意。他本想只走几步。走了几步,又心想,走几步算几步罢。脚上有劲,竟一直走了下来。
人行山道上,走下去,可能也是走上去。他登一条石梯,走走、歇歇……翻过了梁子,嚯,看见后山寺了。
这是他头一回,单独走到这儿来。
寺里的和尚们见王维跨进山门,很是惊讶,都伸头去看他后边是不是还有谁。
王维:是有一个人同来的。
和尚们说,没有看见啊。
王维:我一路心头在骂他,他自然就是跟我同行了。
众僧笑。有人问,这个人是谁啊?
王维:后山寺的方丈啊……我骂他没事找事,硬要我画壁画。
这个和尚又问,假设不来庙里画壁画,今天施主就没事了?
众僧呵呵笑出声来。王维也笑了,笑而不答,若有深意而不点破。
其实,他心头空空的,不知该答什么。
王维带点警觉,多看了眼发问者。他表情颇为木讷,带点蠢相,似乎是无心发的问。
老方丈采药去了。
王维进了藏经楼,在那堵脏墙前,来回走了一阵,仔细思考究竟画什么好。
雨水在墙上留下了冲刷和浸润的痕迹,时间又让其积存了灰垢、烛烟,看起来,一方面相当有力量,一方面又像继续在膨胀。浓淡不均的色团,还留下许多弯弯曲曲的缝隙。
他把这面墙想象成了山崖绝壁:采药的老方丈,腰间系了绳子,在山崖和山崖间荡来荡去。这会是一幅上品的好画,然而,它也是相当危险的。这让他眩晕,吃不消。还是另想合适的罢。
小善
老方丈采药回来了。他缠着绑腿,手上拿了把小镰刀。身后,跟了个扛着禅杖的和尚,王维从前没见过的,一见,吃了一惊,差点认成码头上踢他的武师:都是秃头、魁梧,瞪着怒目,气狠狠的神情,只是多了一部黑油油的络腮胡。
王维瞟他两眼,不觉就退了一步,离他远些。
老方丈:(笑笑)他是新来的。
王维:好好,进寺庙,总是好的。不进寺庙,念念经,也还是好的。
那和尚瓮声瓮气说:“俺不念经。俺不识字。俺也不识得佛和菩萨。”
王维有点尴尬,僵住了。
老方丈:他从前是太原府杀猪的,杀多了,七窍都被戾气堵住了……出家,求个顺气。我给他取了法名,叫作小善。还行罢?
王维一下就笑了。
王维:(笑)这么个大块头,叫小善!
但他立刻觉得不妥,把笑收了起来。
但小善并无愠色。他从禅杖上取下一只小竹篮,里边是药材。
药是老方丈专为王维去采的,化瘀血。
王维:我已经不痛了,而且一直就没搞清楚,到底被踢中了哪儿。
老方丈:很多事,并非是眼见为实的。药,还是应该吃。药是一把草根,入土深的部分是白色的,上边一节则是紫色的。熬水喝。
老方丈:没苦味、没怪味……差不多啥味都没有。你要天天喝,就当是喝茶罢。
王维:我是不喝茶的。
老方丈:那,就当是喝水罢。
王维:可……这并不是喝水啊。
老方丈:那就当是念经罢。
王维点头。他心想,那些经啊,我也是好久没念了。
小善把草根解开,仔细摊放在一只簸箕上,端了拿到高台上晾晒。王维见他步子很大,行走如风,却刚一迈开就突然定住!随后,小心翼翼绕了一下,再一步跨了过去。
王维好奇,踱过去看了下,地上有条小蚯蚓在爬行。
槐下贵妇
今天寺里的斋饭是个例外,在槐树下吃的。
阳光穿过槐荫,在桌子、碗碟和人的脸上波动、跳跃。
吃的没啥讲究,也不拘束:一甑子米饭、一甑子馍馍、半筲箕枇杷。枇杷用井水洗过,湿淋淋的,但还能看出表面留着深黄的茸毛。也有清茶和素酒。
还有一位丰腴的夫人。王维看着她,感觉略微面熟,但想不起了。从前在很多王侯深宅的宴饮中,都能见到这样的贵妇,富贵气袭人,但面目模糊,见过也就忘记了。
这位夫人的头上,从前也一定插着象牙梳子、密集的珊瑚、翡翠佩饰……今天都卸下了。她一身素服,也不施脂粉。头发还是旺盛的,一半青丝、一半白发,绾成松松的大髻,塌下来,遮住了耳和腮。她没有吃饭,但喝茶,也喝酒,喝了不少,眼睛渐渐变得迷糊,水汪汪的。老方丈说,这位夫人就住在寺后谷底的一个小村子里。别的,他就没有多说了。
王维知道,安禄山攻破长安后,很多王侯重臣的家人,没死没残的,都逃进终南山的峪口,在群山中流散了。这一两年,陆续有人活着出山,人已经没有人样,像活着的饿殍。也有人再没有了声息。这位夫人也许是其中的一个罢。然而,她还活着,却留在山谷。她的端庄和矜贵还在,再活二十年,也是不会把她看作一个村妇的。
那,她和谁生活在一起?衣食又从何而来呢?王维没有问。他自忖,这一生对许多事情都好奇,但也很少去深究,深究了,又如何呢?
裴迪曾抄了杜甫的《哀王孙》《哀江头》给他看。
王维:腰下宝玦青珊瑚,可怜王孙泣路隅。问之不肯道姓名,但道困苦乞为奴……
王维读到这儿,就搁到一边去了。
裴迪:写得不好么?
王维:至痛至哀,经历一遍已是噩梦,再写下来,传之不尽……这个,不是我要写的。
裴迪:(生气)那你要写什么?
王维:问得好。我能写什么呢?
后来,他念了两句诗。
王维:
一生几许伤心事,
不向空门何处消。
裴迪:(笑笑)和尚就住在空门里,他消了么?和尚的俗家爹娘死了,姊妹被奸杀了,他就不伤心?
王维:(想了想,欲说却又吞了回去)你说得有理……但看得太近。
今天,王维隔着一桌子斋饭,看着对面的夫人,觉得她相当远。
她剥了一颗枇杷,用指头拈了,双手递给王维。
王维有点没有回过神,经老方丈点醒,才把枇杷接过来。果肉厚实、甜,他牙不好,只能慢慢吮吸。有一年,也是五月,他住在长安城,和裴迪整理出一些夏衣、书,准备到辋川闲住。马车都要启动了,杨国忠的侍卫快马赶到,捧上一篮枇杷,说是相爷送给先生尝鲜的。
篮子也是新竹编的,翠绿,有竹的清香。枇杷金黄,阳光落上去,有黄铜般的颜色,又更通透些、轻盈些。王维送了半篮给后山寺,半篮让裴迪吃掉了。他只吃了一颗,说牙齿受不了。
和尚们吃了枇杷,把核撒在庙子后边的枯水沟。枇杷树长起来,成了枇杷沟。
虽然牙不好,但王维今天吃出来了,枇杷是相当好吃的。今年,他是头一回这么用心吃枇杷。杨国忠却已在马嵬驿被乱兵砍死六年了。
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、权相、奸佞,人人恨不能扒其皮、食其肉。王维论官职,只在中下,还是闲职,也没有巴结过他,可他对王维很是周到,还有些谦恭。王维曾问过裴迪。
王维:你觉得他图我什么呢?
裴迪:你的虚名。所有的虚名,都不是虚的。
王维:……
王维终于对付完了一颗枇杷,但夫人又把一颗枇杷递了过来。他有点为难,看了一眼老方丈,示意算了。
老方丈以为是王维客气,反劝道。
老方丈:吃罢。不是让你白吃的,夫人有问题要请教你。
王维:(叹口气。)
夫人:听说先生被人打了?
王维:是啊,被人踢了。
夫人:痛么?
王维:很痛。
夫人:痛到啥情景呢?
王维:以为活不了了……
夫人:哦,这就是了。(似乎自言自语,沉吟一会儿)先生也是有痛楚的啊。我读过先生许多诗,能读的都读了,可诗中,先生从不写到痛。这是为什么?
王维想,又来了。这么多人对这点有疑问,为什么?
王维:因为我不想痛。
然而,他其实是这么回答的。
王维:也许,我下一首诗就要写痛了。
夫人默然了一小会儿,换了个问题。
夫人:今天早晨,我还在读先生的《过香积寺》。最后一句‘安禅制毒龙’,我知道毒龙是欲念,是不好的,安禅就是为了控制它。可是,怎样才得以安禅呢?
王维:人跟人不一样。
夫人:先生的毒龙,制住了么?
王维:可以这么说。
夫人:我想知道,先生是怎么办到的?
王维:就靠挨了那一脚。
四个字
夫人:先生,可以给我写一幅字么?
王维看看老方丈。
老方丈:女施主这个心愿,已经好多年了。从前在长安,热闹处,她不方便求你。你闭门在家,也不好打搅你。今天机缘倒是合适了,你却手软,未必肯提笔。
王维:你怎么知道我手软呢?
老方丈:女施主给你的枇杷,你得拿双手才接得住。
王维:(愣了愣,强笑两声。)
夫人脸红了下,似乎是抱歉,又补充道。
夫人:不必一幅字,几个字也行的。就写先生自己最喜欢的罢。
王维:单刀直入。
夫人:为什么……是这四个字?
王维:因为我总是做不到。
老方丈:(叹了口气。)
夫人的脸,渐渐煞白了。
夫人:我想出家已经很久了,可一直犹豫着……怕剃度。
王维:还有东西舍不得?
夫人把垂到腮边的发髻推上去。
夫人:不是的。不该舍的东西,我都舍去了……
王维抽了口冷气。
夫人的两只耳朵都不见了,只留下丑陋的疤痕,像烧焦的树洞。
夫人:是乱兵用刀割下的……他们真该割了我的头。我想象自己披上袈裟的样子——又大又圆的脑袋,蠢肥的脸,没有头发,没有耳朵……就是个噩梦中的罗刹啊!
夫人用两手捂住自己的脸,悲泣起来。没有哭声,泪珠从指缝中淌出来,像树胶一样黏。
老方丈喃喃念着阿弥陀佛。
王维倒平静下来了。他没有劝慰夫人,没说一句话,只是定定看着她悲泣。他想,这位捂面悲泣的贵妇是最应该画入壁画的。不过,他也知道自己不会画。
王维当夜住在寺院。天黑尽之前,老方丈陪他四周转转。夫人已回谷底的小村了,带着王维赠给她的“单刀直入”。
那四个字,王维写了又写,总觉不满意,后来摊了一地,请夫人自己选。她把它们收拾好,叠成一摞,小心卷起,都拿走了。
第八章 僧舍一夜
功夫
带辘轳的井台边,有块小空坝,那个法名小善的络腮胡子和尚在练禅杖。他力气大,舞得快,风声激激。
老方丈和王维站在一边,看了会儿。
王维:(赞叹)身手很好。
老方丈:(摇摇头)还好……可惜慢不下来。
那和尚像是听见了,禅杖立刻慢了很多。王维正想感慨两句,却见他身子一软,趴地瘫下了,嘴里大口大口喘粗气。
老方丈:快已经不易,慢就更难了……硬要慢,就要受伤了。
王维:那,怎么才能慢得了?
老方丈:慢慢来。
柴火棍
后门外,几个和尚燃了一堆火,趺坐地上烤豆饼。
焦煳煳的味道在空气中散开。
王维:(吸口气)好香。
老方丈:(吸口气)好香。
和尚们看见两人走来,就站起来施礼。
老方丈:算了罢。礼就是规矩,你们不念经,擅自烤饼、加餐,已经失礼在先。再多磕头、行礼,也是多事了。
他捡起一块饼,一掰为二,递了半块给王维,自己吃了半块。
和尚们看着老方丈。
老方丈:论味道,还值得偷吃,犯一回戒条。
王维咬了一小口。他牙不好,而且没一点饿意,啥味道也没吃出来。但说实话扫兴,说好话又是打诳语,就支支吾吾笑了下。
老方丈也不问。和尚们抓起沙土,把火扑灭了。老方丈抽了两根棍子出来,看了半晌。
棍子是核桃木的,握在手里颇有深沉、结实之感,是根好木头,但被烧了,做不了木材了。却又没有烧够、烧尽,黑乎乎的,是烧焦了,但没烧进心。
老方丈用两根棍子相互拍打着,看了看王维。
老方丈:未烬柴……
王维:……
老方丈:有的树是用来盖房子的,有的树是用来烧饭的,有的树是用来烧却不是用来烧饭、烤饼的。
王维沉思着老方丈的话。
一个和尚问:“烧了又不用来烧饭和烤饼,那又干啥呢?”
老方丈:(骂)蠢东西!那自然就是点亮啊。
然而和尚不服:“烧柴点亮……那油灯又用来做什么?”
老方丈:王施主,你说呢?
王维:(吃了一惊,随口答了句)也是点亮啊。
和尚恍然大悟,拍脑门,笑道:“是我糊涂了。”
明月出山
睡觉前,他想,今天心事多,可能很难入睡罢。然而,却很快睡着了,心事多也是累人的。
不过,山中嚓地一响!他被惊醒了。
那声音不响亮,但低沉、有力,像是一个活物,挣扎着猛地从网罗中蹦了出来。
他起身,摸索着走了几步,一推窗户,满目清辉:月亮已从谷底升了起来。
他眼里噙住两滴泪,慢慢滑了下来。
天宝末年,也是五月初的傍晚,王维住在城里,在葡萄架下喝完一碗粥,出了汗,就去洗个澡。裴迪就着一盘腌牛肉,还在喝酒。
再回到院子里,发现皇帝的两个贴身黄衫太监已站在饭桌边恭候了。
他随即被请上马车,直奔华清池而去。皇帝和杨贵妃正在那儿消闲。
马车驰进行宫,夜色早已垂落。天上有很多星星,璀璨夺目,每颗星都像在争鸣着、喊叫着,发出最响亮的声音。
王维没有问太监,皇帝召见所为何事。问不问,答不答,都没有意义。皇帝是天子,天意是莫测高深的。王维有过几次被皇帝突然叫去问话的经历,紧张是难免的,一路上他都在预习功课,猜皇帝要问什么。然而,每次预习都派不上用场,只能随问随答。
他答得倒也不算很离谱,每次临走,都会被赏赐一件小玩意。
他习惯了被动。被动比主动更安妥,没风险。譬如下棋,攻防之术,他选防,视攻方的落子自然而然应一手。他的棋艺到啥程度,连他自己都说不清。很多大臣都跟他下过棋,结果一般都是和棋,双方的心情都不坏。皇帝也曾叫他去下过一盘,还吩咐他。
皇帝:放开了下!
王维:放开了,也可能下输啊。
皇帝说:不准输,也不准和。
这当然难。但王维还是下了盘和棋,用光了所有的棋子,没有输,也没有赢。
王维:(磕头谢罪)臣已经尽力了。
皇帝:(哈哈大笑)赐,一方白玉,晶莹温和,可以用来刻章或者雕鸟兽,很适合你。
这方玉,王维送给了裴迪。裴迪去扬州游玩时,换了酒喝。
像今夜这样突然被皇帝的马车接走、驱驰百里的经历,王维还是头一回。虽然安于被动,心情还是忐忑的。
华清池的行宫中,烛光亮堂,铺的、挂的、摆的以红色为主,都很鲜艳。皇帝在一张厚毯上半卧半坐,吃着岭南新献的荔枝,翻着一卷书。他大约七十岁了,已做了四十年的皇帝,头发全白,但又用乌菱的灰烬染黑了,脸上颇有些皱纹和倦态,却是红通通的。
杨贵妃泡温泉去了。皇帝在等她,神情十分闲逸。王维谦恭地跪下去。但皇帝摆摆手,让他站起来。
皇帝:知道朕为啥叫你连夜赶过来?
他瞪着王维,双目炯炯发亮。这是个雄强的君王,西至帕米尔高原、东到大海,都是他的版图。王维心坎咚咚跳,脑子闪过一念,到底是来了一劫。他不说话。说什么都是不合适的。
皇帝:‘月出惊山鸟’,是你的诗罢?
王维:是。
皇帝:月亮出来,怎么会惊山鸟呢?山鸟不是都睡了嘛。
皇帝站了起来,虽然已经七十岁了,他依然是魁梧的。
皇帝:你说!
王维:……
王维不敢吭声。他选择以沉默抗旨。沉默,是他自保的唯一良策。皇帝抹着嘴角和胡须,在红毯上踱着小圈子。
皇帝:贵妃娘娘喜欢你的诗,今天忽然问朕,月亮升起来,为啥会让山鸟受惊呢?朕说,月亮那么亮,鸟儿自然就被惊吓了。可娘娘说,鸟儿都睡着了,哪看得到月亮呢?是月亮从地下爬出来的一刹那有巨大的声响。朕说,扯淡!可她说,她是听到过的呢。就这么争了一下午,连晚饭也没吃舒服。朕叫你来,就是要你亲口告诉朕,朕和贵妃哪一个说对了?
王维松了一口气,但立刻又慌了,他也不知道答案啊。当初,不过是信笔写下这五个字,写完还来回念了好几遍,颇为得意。至于月出为啥惊山鸟,哪会多想?无非一句诗。
皇帝和贵妃娘娘居然认了真。
他觉得皇帝是对的。何况,贵妃又不在,说了也不让她尴尬。
王维:确如陛下所说,鸟儿是受了月光的惊吓,月出是没有声音的。
皇帝:(孩子般地笑起来)朕要好好赏赐你。
傍晚,就是王维在家中喝粥时,潼关外的黄河中,打起来一条金色大鲤鱼,并迅速送到了华清池。皇帝宣旨,让人把鲤鱼抬过来。鲤鱼硕大、饱满的肉体,闪闪发光的鳞甲,让王维看花了眼。皇帝挥起安禄山献给他的契丹弯刀,银光一闪,砍下了鲤鱼的尾巴。鱼血很黏稠,也是娇艳的,近于胭脂。猜对了答案的皇帝心情愉快,把鱼尾巴赐给了王维。
今夜,王维靠着后山寺的窗口,就像站在船的甲板上,感受着明月出山的晃动。嚓地一响后,群山在轻微地摇曳。
他发现了,赢家应该是杨贵妃。
而她已被勒死多年,香骨也该烂了罢。
当年的皇帝已做了太上皇,蛰居在宫中一个偏僻小院里,消磨着余生。
月光真好,群山水盈盈的。却没有一只飞鸟。
第九章 后山寺之晨
动墨
王维天快亮时才迷糊入睡,随后又迷糊着睁了眼。
风从窗外吹进来,似乎还可以嗅到烤豆饼的香味。这饼子是嗅着比嚼着有味道。他这么想着,人一下就清醒了。他是来画壁画的,昨天就应该动笔了,却一笔也没有画下去。
客房里备有笔墨和一卷卷纸。他把纸掀开,拿指头裁为小块小块的,在上边画草稿。他其实根本不知道应该画什么,只是意随笔走,一幅幅画了下来。
画了好久,庭院中敲铜木鱼吆喝吃饭了,他也没听到。
一个僧人,就是那个法名小善、络腮胡、扛禅杖的魁梧和尚,推门进来请王维去用斋。
王维还在画着,不快不慢、用力均匀,一张接着一张,画完抹到一边。
地上已经铺满了他的画。
和尚突然大叫了一声,就像迎头挨了一棍子。
他跑了。过会儿,他带着老方丈来了。
王维还自顾自画着。
老方丈蹲下去,把画仔仔细细都看了。画上全是肥胖的裸女,有的在舞蹈,有的在打坐,有的在贪婪吃喝,有的则正在交欢,欲火如焚。老方丈问徒弟。
老方丈:看清画的是什么么?
小善和尚的脸涨得通红,咬紧了牙巴。
老方丈:画的是色相。
老方丈把画一一拣起来,叠成一摞,码在墙根,又很爱怜地拍了拍。
老方丈:让他画罢,去把粥和馍馍端进来。
但王维把笔搁下了。纸上留着粗粗的一横和一个圈。
山门犬吠
狗叫的时候,王维心口一酸,想到了白猧儿。胡公子终于带着裴迪回来了。
进山门的确是裴迪的猧儿,后边跟了两个陌生人,却不见裴迪的影子。
陌生人都穿了华贵衣衫,一个湖绿,一个绛红,腰间还系了镏金的香球,不时有细细的烟雾飘出来。他们的气宇是轩昂的,但对王维和老方丈说话倒还不乏恭谨。
他们说自己是商人,在长安西市开铺,一个贩丝,一个贩茶,跟裴迪是朋友。裴迪向他们各借了一大笔酒债和赌债,利息不低,累积到今天也相当可观了。说着,就摸出一摞借据递过来。
王维把头偏到一边去。老方丈倒是接过来,一张张点清了,再还回去。但客商把他的手挡住了。
客商甲:庙子是清静的地方,不过,也免不了被不清静的事打搅……这也才合情理,跟世间法相符。
客商乙:我们来,也是裴先生指的这条路。不然,荒山小庙,我们做梦也梦不到。
客商甲:我这兄弟说话不知轻重……
老方丈:(笑)句句都是实话嘛,不打诳语的。
王维:(摇摇头,喃喃问)他还跟胡相爷的公子在一起么?
客商甲:胡相爷已经罢相了,家抄了两回,贬到梧州下边做一个县尉,过两天就上路,行程够得走,总需磨蹭两三个月……世间已没了胡相爷。
王维:那胡公子也没有了?
客商甲:胡公子倒还是胡公子,依旧喝酒、吃肉、打兔子。
王维:裴迪也还跟着他?
客商甲:是他跟着裴先生。
王维:(笑了笑)那还好。
客商指着老方丈手里的借据。
客商甲:(也笑)都还好,就这个不大好。
老方丈:(也笑)想让王施主还钱?你们以为他的口袋存得下多少钱?
客商甲:不是,长安城里,还没人好意思跟王先生提钱的事。
老方丈:你们不就为钱而来么?
客商甲:倒也是,但也不全是。
客商拿出一个卷筒,展开来是一幅画:《阳关三叠图》。落款是王维的名字。
客商甲:是裴先生交给我们抵债的。王先生的画,我们自然是喜欢的。谁不喜欢呢?
王维一眼就认出来,这是裴迪的仿作。裴迪跟王维学过画,还临摹过王维的《辋川图》《江山雪霁图》,几可乱真。但王维看来,气不对,是多了些英气、散漫气、无赖气。
裴迪对王维说过——
裴迪:这个我也知道的。 而且我很知道,还比你少了点东西。
王维:是啥?
裴迪:有气无力……之气。
这幅《阳关三叠图》太像裴迪自己了:大大咧咧,一大碗一大碗喝下去,走了再说。别后重逢?管他呢。
客商甲:这画,我们是很满意的,但还想请先生把那首诗亲笔抄上去。
客商乙:那些借据就可以化为一把纸灰了……焚化在菩萨脚跟前最好了。
王维把自己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抄在了画上。
王维:
渭城朝雨浥轻尘,
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劝君更尽一杯酒,
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重录于后山寺古槐下。
客商留下白猧儿,带着画走了。
王维:(叹口气)方丈你看,裴迪作孽……是伪作啊。
老方丈:他们未必不知道是伪作。
羚羊和狼
老方丈:王施主写了‘单刀直入’四个字送给那位女施主。那么,你要再写四个字送自己,又该是什么?
王维说:羚羊挂角。
老方丈:也是因为你做不到?
王维:那倒不。因为我的诗,一直都做到了。
老方丈讲了一个羚羊的故事。
老方丈:这是我亲身的经历。那时候,我还只有八九岁,因为家穷,已经在随父兄种地。本乡有一户财主是个善人,广有良田,儿子又在京城做官,粮仓、钱库总是塞得满满的。还重金聘了一位当地名儒,教导自家子弟,而别人家的娃,不论贫富,但凡愿意的都可以来念书识字。我有空也去旁听,不到半年,脑子里积下了几百个字,读《论语》已不成问题。有一回,名儒又讲到人之初。我就问:那么‘狼之初’又是什么呢?名儒一时回不过神,就反问:那你说是什么?我说:让我说,我也说不好,但见还是见过的。
老方丈:我家后院有片杂木林,林中是片荒冢,荒冢的尽头是一大块草滩,再过去就是一条拐弯的河流。时常,飞过黑压压的鸦群,跑过黄兔、野驴、羚羊,还有饿狼。有一天,我看见一匹瘦得只剩一张皮的幼狼,正追逐一头羚羊。羚羊跑得飞快,而幼狼跑得更快。但,羚羊逃进林子,在树和树之间不停地急拐弯,终于把幼狼摆脱了。
老方丈:第二天,我看见这个情景再次出现了。幼狼疯追着羚羊,羚羊故伎重施,在林中拐来拐去,十分轻快、自得。突然,羚羊的蹄子崴了一下,就这一刹那,幼狼扑过来咬住了羊脖子,把羊血全都吸干了。随后,幼狼用牙撕开羊皮,满嘴新鲜骨肉,细嚼慢咽,享受它的好运气。我看得目瞪口呆。
老方丈:我想把这件事写下来,却只在纸上滴了两颗泪。我对名儒说:我问狼之初,也是在问人之初,既然天生为善,为啥天生还这么难?名儒已经很淡定了。他笑笑,说:天地不仁。这有啥好问的!
王维:这个故事就完了?
老方丈:故事没完,但我讲完了。
王维:为啥讲这个故事给我听?
老方丈:说清了……还叫羚羊挂角么?
画完了
天亮前,王维已开始画壁画。空腹,只喝了一碗水。
画完的时候,阳光还没有爬上山,鸟叫也只有三两声。
墙壁上的屋漏痕,大团、小团,像黯然的云朵相互挤压着。他用一支不算很粗的笔,沿着它们的边线略加勾勒,这使它们看上去成了一群大象的背影,正朝着幽深莫测之地走进去。
在象群的缝隙中,又画了一只转过身来的白猧儿。
白猧儿又白又小,大象把它衬得更小了。它看着画外,眼里有忧伤和留恋,伸手就可以接住它。但又怎么可能呢?它属于墨、颜料,还有一堵会慢慢剥落的墙。
老方丈站在墙前,看了很久,又退后,看了很久。
老方丈:(叹息)画得好啊。
王维:好么……你看到了什么呢?
老方丈:大慈悲。
王维:……
老方丈:不过,你为啥要画得这么快?
王维:我……急着喝粥啊。
第十章 瓜熟了
崇梵僧
王维虚龄二十一岁,进士及第,在朝中做了一个小官。这是春天的事情。
到了秋天,因为一件小事不妥,他被贬到济州,做了个更小的官。济州是寂寞之地,适合消磨光阴。
光阴寂寂,每一天的消磨却也是漫长、无聊的。
王维在济州白云寺结识了一个寄宿僧人,跟自己同年,秀气得像个尼姑:低眉,说话脸红。王维跟他交谈,说十句,他应一句。很多时间,他都在默念经文。
彼此还没有很熟悉,僧人就回崇梵寺去了。
王维问他,崇梵寺在哪里?
他说:“峡里。”
王维又问,有多远呢?
他说:“也不算远,天亮走,天黑就到了。”
他给王维留下了几部书,是高僧传、辟谷术。他说,明年春天还会来济州。
然而,王维在济州耗了六年,再没见到他。
王维写了春天的崇梵寺。
王维:
落花啼鸟纷纷乱,
涧户山窗寂寂闲。
这是他的遥念,也是想象,不能作数。
后山寺的老方丈却把它抄在了屏风上。
崇梵僧送他的书,至今还堆在辋川别墅的窗台上。不过,王维当初随手翻翻,就再没有打开它们了。
书页被阳光晒脆了,飘了雨水,又变软了些,再晒干,就慢慢地见出旧的痕迹,有了老态。
王维把书放在手心里,再拍拍,自忖,我也很像这些书了罢?再想想尼姑一样秀气的崇梵僧,倘若他也老成一本旧书了,该多么不忍相见啊。
画了壁画,从后山寺回到别墅,王维没病没痛,但一吃饭就噎,喝粥也噎。只怕今后喝水都有麻烦。虽不妨碍过日子,但总是让他感到自己的虚弱。
老方丈为他采的草药,他没煎水喝,放在了枕边,闻着可以安安神。
他听说过,古庙里那些百岁老和尚都把鸠头雕刻在杖头,因为鸠是不噎之鸟;又用乌龟来支自家的禅床,龟嘛,是长寿的活宝。这是有趣的,但也很是可笑。
不过,也不妨试试嘛。
他这么想着,也就着手来做。但把床压在乌龟上,乌龟倘若压死了,龟壳里一摊肉酱,就是作孽。
而要把鸠首刻于拐杖,则需精准的刀法。几个童仆都笨手笨脚。老厨子倒长年使刀,可又嫌他油烟气重了点,不宜。
他本人?他好多年都不摸刀了。
那就算了?倒也不必。放弃一事,还不如退后一步。
他细心画了一幅画:被乌龟扛着的床,一根雕着鸠首的拐杖斜靠在床边。
画贴在了饭堂的墙上。自从裴迪走后,他每天在饭堂发呆的时间,比在佛堂念经还要多。
还好还好
又落了几天雨,雨水让土地和草木吸走了。别墅柴门外,路边的松、杨、宫槐都油亮了,蓬勃、焕发。蛙鸣、蝉鸣比鸟叫还突兀而有力,这是夏声了。
王维心知夏天到了,但身子还是凉浸浸的。他想写首诗,把自己比作耷在棚架上的豇豆。但他没有写。因为他走近看了,豇豆在阳光下十分饱满、晶莹,没一点蔫样。这让他喜悦、赞叹……自愧不如。
白昼长了。时间多得比济州时还要无聊。
从前的无聊,会有点焦灼,怕光阴蹉跎了。
今天的无聊,松松的、轻飘飘的,无聊也就无聊了。
走路也是轻飘飘的,好像脚没有受力,人被风托着。
晚饭喝了粥,他就拄了拐杖,在门外轻飘飘踱到天麻麻黑。
一些扛着锄头回家的农夫和他对面走过。认识他的,恭谨地跟他打招呼。
不认识他的,还会多看他两眼,有种奇怪的表情。奇怪什么呢?
来了一群羊。咩咩的叫声,好似婴儿梦醒了。两个放羊娃晃着羊鞭,指着王维,嘻哈打笑,说话声音一点也不避他。
放羊娃甲:看,老怪物。
放羊娃乙:俺娘说,他倒不怪,是吃错药,疯了。
放羊娃甲:老疯子。
放羊娃乙:哈哈哈!
“咩、咩、咩、咩……”羊儿们也跟着笑。
放羊娃没门牙,笑起来不关风。
王维的门牙也没了。他也跟着笑,但笑得没声音,笑的气力也没多少了。
路到了拐弯处,有一块瓜田,半月形、朝南、地势略高、半沙半土,最适合种瓜了。
这是王维的地产,他租给了一户瓜农。租金很少,就是瓜熟了,挑好的送些到别墅就行了。
瓜最怕的是雨水。王维走到瓜田边,用拐杖敲敲瓜。
瓜农父子几个在田里忙活着。当爹的叫王维先生,当儿的叫王维老爷。
王维:瓜怎么样了啊?落了几天雨。
瓜农:(满脸堆笑)还好!还好!
“还好”是什么意思呢?王维没有问,问了人家也不好回答。“还好”是个含混的词,很适合用在含含混混的问答中。
王维想,我是不大喜欢别人回答我“还好”的。然而,我也在很多场合用“还好”来答问。含混的意味,大约就跟熹微、暮色……一样罢?他想,也跟我的晚景很相似。
瓜农的小儿子,识得些字,曾请王维老爷给他家种的瓜起个名。
王维:你起罢,随你起。
瓜农:故侯瓜。就叫这个吧。从先生您的《老将行》中借来的:
路旁时卖故侯瓜,
门前学种先生柳。
王维:(笑)可以可以。
瓜农父子几个,其实长得圆滚滚的,比老爷还要富态,像瓜、像罗汉,就是不像将军。
野老念牧童
王维走回别墅,灯已经点亮了。
裴迪侧身躺在地毯上,一手支着下巴,一手在玩弄猧儿,就像从没离开过。
王维噎了口冷风。
裴迪:(笑)你嘴里叽叽咕咕啥呢,吟诗?
王维:……
裴迪:念出来听听。
王维:
野老念牧童,
临风听暮蝉。
裴迪:(哼了哼)哪年的旧货了,还颠三倒四的……这些日子怎么样啊?
王维: 还好。
裴迪:‘还好’是什么意思呢?你头一回用‘还好’来敷衍我。
王维:敷衍么?那你觉得我好不好?刚才,两个牧童叫我老怪物、老疯子。
裴迪:(笑)这俩娃!你是有点怪……但还不够怪,更不够疯。
王维:什么才叫疯?
裴迪:胡相爷被贬逐梧州,临行前一晚,胡公子用两支箭刺瞎了自己的双眼……他疯了。
王维:死了么?
裴迪:还好,还没死。
王维:死了才叫好。
裴迪:没想到,你也这么没心肝。
王维:你……对我可有心肝么?
裴迪:……
两个人再无话。蝉子叫了半夜,蛙声倒很稀落。
王维小口啜着一碗水,裴迪喝干了半坛酒。
响亮耳光
裴迪回来了,一切如旧。睡到近午起床,吃了早饭,带猧儿去林子溜达一圈,再捡起王维的诗文细加整理。
上午蝉子叫声慢,时间显得长。裴迪埋头笔案。王维坐在一旁,倒显得无事可做,多余。
裴迪:你无聊,就写诗罢。写了,正好编进去。
王维:(苦笑)无聊,怎么写诗啊?
裴迪:换个吃不饱饭的人看,你的诗都很无聊啊。
王维:……
裴迪:杜甫写‘穷年忧黎元,叹息肠内热’,你写‘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’。他忧世伤生,你无聊至极。不是么?
王维:是……
裴迪:那我为啥还要替你编文集?岂不也很无聊嘛。
王维:你不是无聊,是消磨无聊。
裴迪:这有什么区别呢?
王维:区别是有的……我这辈子已快无聊到头了,你还不至于。
裴迪:……
这回是裴迪默然了。
午饭,裴迪啃了半只羊腿,喝了酒,倒头睡了。睡醒来,窗台上有红彤彤的光照,他口渴,又喝了两碗淡酒。
王维一直坐在窗前发呆。
裴迪拉了王维出去走一走。
路上遇见扛锄头归来的农夫、羊群、放羊娃。
两个放羊娃晃着羊鞭,指着王维,嘻哈打笑。
放羊娃甲:老怪物。
放羊娃乙:老疯子。
“咩、咩、咩、咩……”羊儿们也跟着笑了。
裴迪走过去,一人甩了一个大耳光!
放羊娃鼻血喷,脸肿得像桃子,斜了眼,不敢哭,也不敢看裴迪。
王维嘴里叽叽咕咕。
裴迪:你还在念牧童?
王维:阿弥陀佛。
裴迪:哈哈哈哈……
王维:你不该……
裴迪:(冷笑)为啥不该?当头棒喝,不如劈脸一巴掌。
“咩、咩、咩、咩……”羊儿们好像一齐都哭了。
走到瓜田,那几个父子都不在。瓜快熟了,静卧在沙地中。
裴迪蹲下去,拍了拍。
裴迪:好瓜啊。
王维用拐杖敲了敲。
王维:是好瓜。
裴迪:恐怕我吃不到瓜了。这几天编完你的文集,我就要走了。
王维:……
远远,从麻麻黑的夜色中,传来羊群的叫声。
咩、咩、咩、咩!
裴迪告诉王维,他已与哥舒小丹另有约定了。
哥舒小丹收到王维的信后,的确找到了裴迪,并相约同行到辋川拜访,取走王维为他画的《茱萸沜》。
但没几天,哥舒小丹却受命去了蜀地。成都附近的几个县城,都先后爆发了叛乱,虽然镇压了下去,但局势不稳。蜀地农产丰饶,相当于朝廷的半个粮仓,乱不得。哥舒小丹受命重组蜀地的军队,就是要让皇帝能睡上安稳觉。
临行前,哥舒小旦邀请裴迪到他帐下供职。他说,那儿是李白的故乡,也是杜甫的安身之邦,很值得流连。有的人活得盛大庄严,但也就是人生一世。唯有浪子,一辈子可以活上几生几世。
裴迪:譬如谁?
哥舒小丹:李白。
裴迪:那王维算什么呢?
哥舒小丹:他算写诗、画画的维摩诘。浪子的要义,在浪。而趺坐,才是维摩诘一生一世的功课。
裴迪:那我又算什么呢?
哥舒小丹:你以为自己是浪子,其实你只是个影子。
裴迪:我可能就情愿做他的影子罢。
哥舒小丹:趺坐者坐化之后呢?你甘心随之寂灭么?
裴迪:……
王维:怎么不说了?你怎么回答?你甘心么?
裴迪:不。
王维:不?
裴迪:不。
第十一章 茱萸
七十老翁何所求?
过了几天,王维把画的《茱萸沜》找出来,交给了裴迪。
王维:你去过几生几世的日子罢,你的确不该甘心做影子。哥舒小丹将军说得对。
裴迪:他说得对?
王维:也有不对的,譬如说我。我并非画画写诗的维摩诘,我只是王维,字摩诘。
裴迪:可能,世上没人真甘心做另一个人的影子罢?
王维:不,我愿意……可惜做不到。
裴迪:是啊,你还是做不到。
王维:是另一个人做不到。
裴迪:……
又过了几天,裴迪依然整理诗文。王维坐窗边闲看,打瞌睡。裴迪有疑问,就在吃饭的时候向王维提出来。
裴迪:你写《夷门歌》时,大概多少岁?
王维:你觉得呢?
裴迪:应该七十岁。最末一句不是‘七十老翁何所求’么?当然,只是以常理推断罢了。而其实,你可能才十七岁,跟写《洛阳女儿行》《桃源行》时差不多。
王维:十七岁,多年轻啊……可以这么去写一个老人么?我自己都不敢相信。
裴迪:十七岁是很年轻,可你从没年轻过。
王维:……
裴迪:诗是真的好,也只有你才写得出,那么苍老。
王维:不是苍老罢?这两句是,‘向风刎颈送公子,七十老翁何所求!’多慷慨意气。
裴迪:这两句,只有后一句能流传。它单独流传的时候,就成了一股颓然之气。
王维:……
王维颓然摇头。
裴迪:有的人,生下来就老了,比如你。有的人,老了也还长不大,比如李白。
王维:那,还有很多该年轻就年轻、该老就老的人呢?
裴迪:哦,他们属于注定要被遗忘的人……已经有很多人被遗忘干净了。
王维:那么,你自己呢?
轮到裴迪颓然了。他端起酒碗,要喝未喝。
裴迪:你能够不被遗忘,我就能够被记住。
王维:你还是在说影子么?
裴迪:也许罢,虽然不甘心。
王维:人有不甘心,就还年轻罢。其实,我也年轻过,凭据是至今也还有所不甘心。
裴迪:哦?
王维:我听不得你夸别人的诗写得好。
裴迪:噗——!
裴迪一口酒喷在王维的老脸上。
崔氏山庄
午后,天上压了一块厚云,峡里阴下来,细雨蒙蒙。
王维戴了斗笠,出柴门,信步拐向右手。柳林茂盛,风簌簌吹着,碎叶撒到峡底溪水上。溪水是清亮的、冷飕飕的,有点像退回了早春,也有点秋意萧瑟。他紧了紧领子,小心用杖头探着路。
后边传来脚步声,嘁嘁喳喳。是裴迪。他本已睡下了,但是没睡着。
王维:你不是还喝了酒的么?
裴迪:喝过了,就喝清醒了。
穿过柳林,出了孟城口,两人并未商量,连眼神也没对视,就齐步上了另一条道路。
这路已少人走动,车辙长满杂草,相当地荒了。
王维望望头上,有几只白鸥在空中移动。雨飘进他眼里,再慢慢蠕出来,像是老人的浊泪。
裴迪:‘峡里谁知有人事,郡中遥望空云山’,你当年谪居济州时,如此想象崇梵寺。今天,长安城的人也是这么想象辋川的。
王维:那,你想辋川么?
裴迪:废话。我不就在辋川么?
王维:……
他们走了很久。雨还在飘,但更细小了,跟雾差不多,黏在空气中,脸上有点痒痒。
路的尽头,隔着池塘和灌木,是一座森然的庄园。这是王维的妻弟崔兴宗的别墅。
大门紧闭。透过栅栏望进去,环绕庭园的房屋,门窗也都一一关着。不见人影,也没有狗吠。和通向这儿的山路一样地败落了。
庄园的背面是桑树、桃树、杏子林,密密的,斜着生长,一直攀上后山崖。雨中的后山也是寂寂的。
王维:很像今年春天,我们在长安拜访吕逸人,对不对?
裴迪:完全不像。倒像三年前的重阳,杜甫来辋川拜访你。你躲着不见,弄得他怅怅的,写了两句诗,‘何为西庄王给事,柴门空闭锁松筠?’
王维:我见了他,他也就写不出这样的佳句了。他好诗不多,这两句倒可以流传。
裴迪想说啥,又忍住了,只是笑笑。
王维:这不可笑罢。我不见他,是他并非存心要访我,顺道而已。
王维用拐杖指了下破旧的崔氏庄园。
王维:他是来赴崔兴宗的盛筵的。他这个人很有意思,潦倒、吃不饱饭,倒很喜欢凑热闹;孤傲、自负,到了人群中,却总是大声跟人打招呼。
裴迪:(冷冷地)我也喜欢凑热闹。
王维:你不同……是热闹离不开你。他是离不开热闹。
裴迪:(哈哈大笑)你何止不甘心!
王维涨红了脸,说不出话来。
三年前的重阳,崔氏庄园菊花盛开,新酒熟了,笙歌袅袅,宾主尽一日之欢。
很多客人都留下了诗和画,随后就风流云散了。
茱萸
从崔氏庄园回来,淋了雨,王维发烧、嗓子痛,但还好,能忍住不说。
裴迪一点没事,吃喝如常。过了一天,也可能是两天,细雨还一直在飘,道路终于成了泥泞,屋里啥东西都湿答答的。
反正哪儿也去不了,裴迪就整日编订文稿,渴了就喝茶,也喝酒。茶酒就搁在案头,伸手就能端到嘴边。
王维裹了毯子,蜷在书房的角落,算是陪他。
晚饭前,裴迪回头看着王维。
裴迪:我是按编年给你编订的。其实,也不妨有另一种编法……在听么?
王维:哦
裴迪:我整理出来的这些诗文,你按自己心中所想,排个优劣顺序,我做成附录,放在文集后边,如何?也很别致、有趣。
王维:哦……
裴迪:‘哦’是啥意思?
王维:可以。
裴迪:嚯,真答应了。好嘛,你说咋排?
王维坐起来。他头晕,太阳穴赤痛,喉咙冒烟,很想喝点水,但没忍住。
王维:你找张大纸来,画个圈,排名就顺着圆圈写,无始无终、没头没尾。
裴迪:(愣了半晌,大骂)呸!老东西。天下人只有我知道,你比谁都狂。你修的什么佛?
王维不说话,走过来把裴迪的碗端起来喝了一大口,却是酒。他没吐,咕噜咕噜全咽下了。上一回喝酒,似乎已是一百年以前了。裴迪在诗稿上用指头划了下。
裴迪:‘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’诚然是好诗……
王维警觉地看着他。
裴迪:茱萸的诗,杜甫也写过。三年前的重阳,在崔氏山庄的酒席上,他写了两首,除了‘何为西庄王给事,柴门空闭锁松筠’,还有一首,末两句……你大概还没读过罢?
王维:(笑笑,又叹一声。)
裴迪:‘明年此会知谁健?醉把茱萸仔细看。’在你之上罢?
王维:……
裴迪:你是读得出来的。何况,就诗说诗,你从来还是说实话。
王维:这个不好比,我写于十七岁,他写于四十七岁。
裴迪:这恰好能比啊,你比他早慧,写到了不尽之意;他比你老辣,吟出了弦外之音。你说呢?
王维:我说么?依我说,好的诗人,不是写两句好诗,是一辈子写好诗。
裴迪:他已经写了很多好诗了,可惜没几个人愿意看……他的诗名可能永远被湮没。
王维:哦……
裴迪:你可以帮帮他,替他写一篇文章扬扬名。
王维:(笑笑,很冷淡)我连自己的功名都懒得去操心,为啥要操心他的诗名呢?
裴迪:你的意思是,他不值得你操心?
王维:嗯,也不值得你费这么大心思。
裴迪:你还是把他看扁了。
王维:看扁倒没有。他的诗,我是看过一些的,都是贴着地面在写。就算是个好的诗人,他也只是最好的走兽,至死不能飞起来,更别说……超凡出尘的一刹那!
裴迪:何谓超凡出尘?
王维:拈花微笑。
裴迪:这也太玄了。你举出两句来。
王维:(淡淡念出声)雨中山果落,灯下草虫鸣。
沉寂。裴迪定定看着王维。
王维似乎耗干了气力,抱着双臂,颓然软在墙根。
夜色铺展下来,窗外的远山近影都昏暗了,又模糊了。
午后的访客
蓝田县尉钱起来访。他是踏着午后的泥泞来到别墅的。
四月间,他来过一次,慰问被独臂武师踢伤的王维。王维受了重击,所幸挺住了,脑子清醒,事后也不怎么痛。这回,王维无聊,也无大恙,却觉得十分虚弱,没有待客的兴致。
好在钱起只对王维礼节性地问候了一番,重点却在裴迪的身上。
钱起也收到了哥舒小丹的信,邀请他和裴迪同行,去蜀地做事,有一番作为。县尉是个小官,他并不留恋。但对蜀地和哥舒小丹,他都不熟悉,想和裴迪有个商量。
裴迪午睡中被叫醒,很是烦躁,却又得忍着,心情糟透了,只能用哈欠、叹气应酬着钱起。
钱起有点尴尬,只得又把王维拉进来说话。他征求王维的意见,王维表示没有意见。
钱起:先生的意思,我可以去。不过,去了做不成事情,又当如何呢?
王维:(勉强一笑)那就不去嘛。
钱起:这个……我三十一岁中进士,总不能做个县尉终老罢。
王维:那又如何?我二十一岁中进士,现在已经老了,做的官既小且闲。
钱起:我如今已经四十了,总得有个决断罢。
王维: 你看这位裴迪,他也是四十了。不操心的人,总有人替他操心。
裴迪:别提我呀。(打个哈哈,干笑了两声。)
钱起皱起眉头。他原本少年老成,过了四十,仕途蹉跎,脸上更添了愤懑和忧戚。
钱起:我是打算去闯一闯……如果没结果,就闭门做学问,做一个颜回。
王维:不要做颜回。孔门中就数他最无趣。你把《论语》读烂了,也只看见孔夫子在捧他,却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事、说了什么话……一句有点意思的话,他也说不出。还不如宰予,白天睡懒觉被骂了,倒能让人笑出声。
裴迪:(哈哈笑起来)
钱起:(喃喃地)那,再不行,我就去做隐士。
王维:做隐士有很多苦要吃……先想好吃这个苦,是要等谁?姜子牙等文王,孔明等刘备。你呢?(目光铮铮)
裴迪又要大笑……然而,钱起先响亮地笑了!钱起脸色青白,逼视着王维,把他当作了总横在自己路上的顽石、滚木、蒺藜。
钱起:先生问得好。我也有一问问先生。先生的诗名,自然是长安第一。但也有分庭抗礼的人,是李白。还有最忌惮的人,是杜甫。李白的志向是做宰相,不是一般的相爷,是做曹操。杜甫的志向也是做宰相,也不是一般的相爷,是做周公。先生,您呢?
裴迪看着王维,有点紧张。
王维:(却舒了一口气)我很早就明白,我谁也做不了。我想做个好儿子,却没有父亲。不想做个丈夫,却娶了一房妻子。早年也一心隐居村野,却必须养活弟妹。想保一世清名,却被安禄山逼着做了伪官……我已老了,回头看看,一路都是违碍心意的事。我哪知道我该做什么?
钱起:倘若这些违碍心意的东西都不存在,您就知道自己的志向了么?
王维:(笑)更不知道了。
钱起:……
王维:有的人,就是要被违碍心愿的力推着,才有一颗活下去的心,譬如我。其实呢,李白、杜甫也是这样的。
钱起:那种力是什么?
王维:它叫‘过不去’。
钱起和裴迪对视了一下。
裴迪:‘过不去’和‘过不去’,也是很不一样的。
王维:是啊,是啊。李白、杜甫是自找‘过不去’。我呢,是‘过不去’找上我。
钱起叹口气,回复了黯然和苦相。
钱起:(自言自语)我又有啥过不去的呢?
裴迪也已从午后的烦躁中清醒了。
裴迪:不要想多了。喝茶罢……过会儿喝酒。
第十二章 夏暝
君问终南山 心知白云外
七月第一天,王维问裴迪。
王维:文集整理得如何了?
裴迪:差不多了,还缺一篇跋……最多三两天。
第二天,王维就把裴迪送走了。亲手替他收拾好行李,把他推出了别墅。裴迪怀里抱着猧儿。
裴迪:你就这么等不得?只剩了一点点。
王维:剩一点没做完,你就留了个挂念……说不定,还会再回来。
裴迪:你就没别的话叮嘱我?
王维:你知道,我遇事,但凡有三策,我总是选下策,能叮嘱你什么呢?
裴迪:那上策、中策是什么?
王维:我从来不明白。
裴迪:见了杜甫,需不需要我带个话?
王维:哦……叫他少喝两口村酒罢。
裴迪是吃了午饭上的路。
整个下午,王维都坐在柴门口,看着那条空荡荡的路。路边,三亩麦田、豆田已长出了茂密的杂草。羊群在草中蠕动。
夏天正在终结。阳光黄亮亮铺在路上,已经是秋光了。
又过了几天(大概是七天),老厨子见王维迟迟没起床吃饭,就去叫他,他已经死了。
风像群鸟一样,有力地吹进窗户,把文稿吹得满屋子乱飞。一些落在地毯上,一些吹出了窗外,永远不见了。